科技日报记者 张晔
风吹稻飘香。江苏镇江句容戴庄村再生稻长势喜人,已经收割过一茬的再生稻,又长出新苗,“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字样的稻田画,勾勒出丰收的画卷。
戴庄,这个昔日全市最穷的小山村,如今依靠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成为山清水秀、地肥人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而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道路的就是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江苏省句容市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负责人赵亚夫。
16年不打农药,“越光”水稻长势好
每天清晨,只要没事,赵亚夫都会坐一个多小时的车,来到茅山脚下的戴庄村。到田里走一走,跟农民聊几句,已成为他的习惯。
“今年的‘越光’再生稻长势相当好,亩产可以达到1000斤,每亩净收入2000元。”81岁的赵亚夫,一说起田里的庄稼就滔滔不绝。
再生稻每年3月中旬插秧,8月初收割头茬,第二茬不用再插秧,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可以再收一季。“这样一来,农民就不用在大热天顶着太阳去插秧了。”跟农业打了一辈子交道,赵亚夫深知务农不易,把农民当作自己家人一样去心疼。
农民种田各项成本越来越高,挣不到多少钱……看着村里的水稻、牛羊和果树,赵亚夫有想不完的问题。
“这个村子过去是革命老区,山水林草风景秀美,要搞农业开发但不能破坏环境。”2006年,赵亚夫做好顶层设计,组织村民们成立有机农业合作社,引导农民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生物多样性。
到现在,戴庄村的“越光”水稻已有16年不用化肥农药,每年11月收割后,农民在稻田里种红花草、苕子、油菜,它们的含氮量都很高,来年春天就可以育作绿肥还田。
二十年来,赵亚夫带着农民回归传统农业,采用健康种植、养殖技术,实行多元化农牧结合(农渔结合)混作,把农业生产与修复、保护、改善生态系统结合起来。
如今,戴庄村8500亩山岗林地郁郁葱葱,全村林木覆盖率已经超过50%,水域面积占10%,稻田湿地面积占20%。土壤肥了、生态好了、物种多了、农民富了,绿水青山真的就是金山银山。
以农富农的路越走越顺
“我干了一辈子农业科研,手上有知识有技术,但是到退休时,还觉得有很多事没做完。”赵亚夫说,除了搞农业他没有别的爱好。
2001年,赵亚夫从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位子上退了下来,按说辛苦工作了一辈子也该享享清福了。
但是,赵亚夫却来到镇江最穷的戴庄村驻点,希望找到一条依靠农民自己、依靠农业本身走向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的路。
为什么赵亚夫想的做的都跟常人不一样?他告诉记者:“60年前我在宜兴农学院就读时,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农民生活那么苦,农村经济那么薄弱,我就在心里发誓,一定要让农民兄弟过上好日子。”
但是,初到戴庄村赵亚夫就碰了一鼻子灰:第一次上课,只来了2个农民。赵亚夫没有灰心,他挨家挨户地去拉家常、做工作,每天都跟农民吃住在一起,渐渐地农民们不再疏远这个城里来的“老干部”。
当年,他带来的桃树苗在戴庄村扎下根。3年后,第一批桃子上市卖了1万元,农民们尝了后纷纷惊叹:“赵老,您是把糖作肥料了吗,这桃子怎么这么甜!”
“我1966年就加入党组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农民不喜欢听大道理,只有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让他们得到实惠,以农富农才能持续下去。”赵亚夫说道。
树起了样板,赵亚夫的工作也越做越顺。戴庄村70%的土地是坡地,过去只能种甘薯、花生,产量低、质量差,赵亚夫根据土壤条件,引导村民种起了高粱和果树,树下空地也没闲着,种上草还能放羊养鸡鸭。
随着生物多样性技术的推广,农业效益大幅上升。2021年,戴庄村人均收入达3.7万元,来自农业的占1/3。不知何时起,戴庄村村委会墙上镶嵌了几个大字: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在当地农民眼中,赵亚夫已经是诚心诚意帮助他们致富的好老师。
赵亚夫说,戴庄的经验说明,以农富农这条路走对了,也走通了。
目前,戴庄模式已在句容推广到10个村。赵亚夫说,他要争取干到90岁,带动100个村实现以农富农,“这样我退休后又干了30年,比别人多了一倍的工作时间,这辈子就算没有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