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陈曦
“作为一名配电抢修工人,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百姓感觉不到停电。从2016年开始,我就萌生了研发带电作业机器人的想法。”2017年,国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运检部配电抢修班班长张黎明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参会后他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十九大报告中50余次提到创新,尤其对我们产业工人提出了‘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具体要求。”
今年,张黎明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此时,他带领团队已经将带电作业机器人迭代升级至第四代,并且实现产业化,在全国20个省份推广应用,产值超过7亿元。
截至2022年9月,张黎明带领团队已累计开展技术革新500余项,获国家专利200多项。黎明创新工作室也孵化出63个创新工作室、2000多名“电力创客”。这些以张黎明为代表的创新型工人,推动着我国电力科技飞速发展,电网运维正在由人拉肩扛迈入人工智能新时代。
大胆创新研发“超级电工”
“难以置信,刚才给我车充电的是个机器人。”9月13日,天津居民尔先生到津门湖新能源车综合服务中心,车刚入位,一个白色的方形底座就挥着机械手臂“走”出来,“拿”起充电枪,自动识别充电口,完成插枪动作,充电随即开始。
让尔先生惊叹的机器人是张黎明团队研发的全国首款“乘用车领域多工位自动充电机器人”,它能模拟人手动作,调整力矩,还能实现多工位自动充电。
“这款机器人从研发到应用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完全得益于我们在研发全自主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时积累的经验技术。”张黎明说。
带电作业是电力行业最危险的专业之一,同时又需要精细而复杂的操作,被称为高空中的“微创手术”。让机器人代替人作业,不仅可提升效率,还能大大降低安全隐患。但当时国内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技术尚不成熟,且成本高、推广困难,没有实现产业化应用。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张黎明到处搜集有关资料进行研究,最终从工人日常使用的绝缘杆上得到灵感,利用机械传动原理,解决了高空动态作业不稳等难题。2017年底,利用传感、识别、认知等人工智能技术,第一代机器人研发成功。
张黎明随后又在不断实践中,对机器人进行多次迭代升级,如今第四代全自主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破解了在户外开展带电作业存在的精准定位、自主规划、智能控制、安全防护设计等四大难题,可以在不断电情况下,轻松完成剥线、换线、修理等“细致活”,成为名副其实的“超级电工”。
小创新积累出大创新底气
今年8月举办的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张黎明携人工智能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及新型高压刀闸、高压刀闸新型防护装置、可摘取式低压刀闸、新型驱鸟器和专用工具BOOK箱等“五小”创新成果参加展演,向世界展示中国工人智慧。
这一件件成果见证了张黎明不断升级的创新能力。
张黎明常说:“创新不怕小,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往往就是创新。创新还要不怕大,要敢想敢干、不怕失败。这才是我们新时代产业工人该有的样子。”
张黎明敢于做“大”的创新底气,都是来源于日常的小创新,而点滴积累体现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从踏上工作岗位第一天起,张黎明下班后就常常怀揣着笔记本,沿电力线路边走边记,对电力线路周围环境了然于胸,完成故障抢修作业2万余次,练就了电路抢修的“火眼金睛”。
张黎明还将实践上升为理论,把多年来遇到的上万个故障分析梳理,形成《急修案例库》和《抢修百宝书》分享给同事。遇到故障,大家可以像查字典那样查询故障原因以及处置方法,抢修效率成倍提升。
2011年,以张黎明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建立,一个个小点子在这里“小题大做”,一项项创新成果从这里走到作业现场、走向产业化发展的大舞台。
张黎明表示:“身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我将继续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引领更多的青年员工大力弘扬电力精神,争取将更多的科技型、创新型、通用型创新成果转化成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为美好生活充电,为美丽中国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