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迎霞
“总书记向我们问候节日,我觉得无上光荣。我将初心不改,当好乡村振兴先锋,带老乡过上更好的生活。”31岁的汪威说。
今年年初,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评选揭晓,宁夏共有6人上榜,汪威就是其中一位。
8年来,汪威带动周边2000多户老乡实现年均增收5000余万元,大伙儿跟着他盖新房、买汽车,日子过得芝麻开花节节高。
“能放弃名校光环回来种地,小伙子干啥我都不奇怪,干啥肯定能成功。”银川市灵武市梧桐树乡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
“请给我3年时间”
所有这一切,都与梦想有关。
上大学那会,汪威就想在社会上闯荡一番。2013年从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毕业后,他先是应聘到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一家企业,然而创业的念头会时不时的出现。
辞职!回乡务农!
父母很不解,辛辛苦苦供他读书,好容易跳出农门,为啥又要回来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亲戚朋友咋看?
汪威当即立下“军令状”:“给我3年时间,干不出个样,任由处置!”
经过对市场详尽的考察,汪威敏锐地发现宁夏地区虽然畜牧业尤其是奶牛养殖业发达,但优质饲草料的供应仍需要从区外甚至国外进口,缺口很大。
2014年,他注册成立灵武市同心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确定了以土地流转经营、牧草种植、玉米青贮订单作业、农机社会化服务为主的经营思路。
种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太难了。
2016年,汪威投入500万元购买设备,生产了1万吨裹包苜蓿青贮饲草。谁知由于前期推广没跟上,再加上养殖户习惯用干草饲养,他们开发的新饲草到年底还剩8000吨。
为了打开困局,他亲自上养殖场一家一户地推销。到了2020年,公司裹包青贮订单已达2万吨。
就在这一年,汪威成功探索出“小黑麦+玉米青贮”一年两熟复种模式,每亩可产优质小黑麦干草600公斤,优质玉米青贮饲料3.6吨,比传统一茬种植增产近40%,每亩增收800元。
发展绿色循环农业
很多时候,一个人能否成功,在于他身处怎样的时代。汪威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候。
近年来,宁夏各级政府大力主导发展养殖业,这让汪威看到了无限希望,干劲儿也更足了。
牧草种植开阔了他的视野。他意识到,要想让草畜产业迈上健康发展之路,必须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种养结合、草畜双赢。
汪威大胆行动,多方论证,明确了“草-畜-稻”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2019年,他在灵武养殖园区建起一座占地120亩的规模化肉牛养殖场,存栏肉牛1000多头,实现了种养一体化协同发展,第二年就被评为“自治区级示范养殖场”。
自个儿的企业做大了,可这个行业还存在经营松散、资源浪费、效益不高等瓶颈。此时的汪威又有了一个大胆想法:抱团取暖、优势互补,应该能更好地引领农民增收。
做事不瞻前顾后,不拖泥带水,汪威笑称这是自己“比别人强那么一点点的优点”。
2020年9月,他与宁夏西贝农林牧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从事饲草种植、畜牧养殖、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31家单位,成立了宁夏德盛润和草畜产业发展联合体。
众人目标很一致,就是要加快推进灵武市饲草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智能化、品牌化融合进程,奋力为构建宁夏现代草畜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打头阵、当先锋。
一起做新时代农民
“我从农村来,我想带着老乡一起做新时代的农民。”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后,汪威为使命和抱负找到了出口。
他在发展自己公司的同时,采用“公司+订单+农户”模式,每年带动农户发展订单种植面积2万亩,订单联结带动农户数2000多户,年均增收300多万元。
2021年,灵武市同心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牧草种植面积达5.2万亩,肉牛养殖近1400头,年销售收入1.12亿元。
带农、惠农、富农、兴农,是汪威不变的导向。
他探索“企业+基地+农户”的“土地流转优先返聘”模式,2020年流转土地28000亩,仅流转费一项就为农户创收2000多万元。
他还主动把生活困难的农户吸收到公司,提供固定就业52人,带动临时就业5600多人次,年发放工人工资总额340多万元。
“没人是全才。故步自封,寸步难行。”善于借“东风”,是汪威自认为另一个强人之处。
2020年,汪威与宁夏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建立土壤质量提升合作;2020年,与河北省农科院建立谷物研究基地,引进博士专家6名;2021年,一气儿从宁夏农科院引进草畜专家12名,与南京中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达成知识产权体系建设与人才引进合作协议。
汪威把这种理念也用到了农民各类技能培训上,每年都要搞好多场。问及缘由,他解释说:“宁夏号召科技特派员要做农民致富路上的‘领头雁’,责任很大,必须干好。”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灵武市融媒体中心、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