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迎霞
盛夏,罗山脚下因一行特殊的访客而热闹起来。
7月26日,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重点产业提质增效集成示范项目”现场观摩会举行,由宁夏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等单位承担的7个项目集体亮相。
作为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安置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如何往前走?红寺堡区向科技要答案。
宁夏科技工作者亦给自己“加码”。他们针对当地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提出一整套科技解决方案。
广袤的地里,大片作物生长茂盛,在风中摇曳。
高效节水是科技人“必答题”
24年前,红寺堡区还是一片亘古荒原。
随着扶贫扬黄灌溉工程1998年正式通水,这里进入轰轰烈烈的移民垦荒之旅。宁夏南部山区以“苦甲天下”出名的西海固地区,23万群众带着对一马平川的向往,迁往新家。
然而,由于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红寺堡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靠扬黄水,且95%以上用于农业灌溉。
走出一条现代节水农业新路,始终是科技人的“必答题”。
红寺堡镇弘德村青贮玉米基地,科技特派员符正勇站在地头上,向观摩团汇报“水肥一体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示范”项目成果。
2021年,在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项目的支持下,宁夏富阳工贸集团红寺堡区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周边农户1万亩土地,并辐射鸿德工业园周边5万亩饲草料种植区域,将大部分土地改造为节水灌溉的高标准农田。
项目引进转化宁夏农垦农林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与宁夏大学共同研发的科技成果,将宽窄行精量播种、干播湿出等关键技术应用到核心示范区,建立了亩产4.5吨的青贮玉米高产示范区,带动周边农民发展“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生态农牧业。
“相比大田种植,现在用水量可以节约30%左右,化肥用量降低30%左右,人工成本减少60%左右,农民增收超过一倍。”符正勇嘿嘿笑起来。
他的身后是密密织起望不到边的青纱帐,结实的玉米秸秆足足高人一头。
帮助红寺堡区打个“翻身仗”
多年来,红寺堡的城乡面貌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变,葡萄、肉牛、瓜菜、黄花菜、谷子等特色产业也从零起步,渐成规模。
然而在该区科技局局长马金贵看来,传统产业缺乏科技支撑,依然是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我们的黄花菜、瓜菜等都是好东西,但在产业链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面仍然不足,农业科研成果产出率和转化率较低。农民心里着急,我们更急。”马金贵坦言。
观摩会现场,宁夏科技厅副厅长哈赟指出:“脱贫攻坚结束后,最大的难点是农民增收。农业要发展,就要靠科技。”
为深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支持红寺堡区建设全国易地搬迁致富提升示范区,2021年,宁夏科技厅立项实施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红寺堡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重点产业提质增效集成示范”重大项目。
该项目引进宁夏大学、宁夏水利科学研究院、宁夏农林科学院等全区最高水平的专家团队技术力量,集成示范酿酒葡萄轻简化栽培、肉牛健康高效养殖、瓜菜优质高效栽培、黄花菜与谷子节水高效栽培等先进技术成果,要帮助红寺堡区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核心技术就是要解决水资源高效利用和产业升级发展的问题。”宁夏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徐小涛说。
自立项以来,他多次查看项目进展情况,“现在可以看出初具成效,科技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清晰。”
日子就跟西红柿一样红火
科技带来的甜头,红寺堡区不是没有尝过。
近年来,该区围绕区域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申报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00余项。2020年,全区R&D投入强度达到1.25%,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提升。
当天观摩的项目,共开展实施重点产业提质增效集成示范课题4个,建立核心示范区6个,提升葡萄品质10%—15%,研制低成本肉牛经济日粮配方2—3套,示范瓜菜、谷子新品种8—10个,推广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模式7套,示范推广7000亩。
来自宁夏农林科学院等单位的子项目负责人纷纷表示,这个项目突出技术集成效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了产业根基。
“大家顶着骄阳冒着酷暑来观摩,最主要的目的是介绍经验,推广模式。”哈赟强调。
徐小涛透露,对县域优势特色产业成果集中进行组装、配套、示范,红寺堡区的这套组织管理模式取得成功后,宁夏22个县区今后都将参照执行。
“想想以前,看看现在,发现日子就跟这西红柿一样,红红火火。”在宁夏大学农学院与宁夏果优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实施的高产优质设施番茄新品种引进示范大棚,老家固原市西吉县的程进芳一边干活一边感慨。
为让更多人过上这红红火火的好日子,“我们今年力争打造一个东西部协作示范点、转化一批科技成果、攻克一批关键技术、打赢一场科技创新攻坚战。”马金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