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 蕴
翻开青海科技创新画卷,一项项关键核心技术被突破、一个个事关社会民生健康的难点痛点被逐一解决、一座座聚焦新产业前沿的重点实验室平地而起、一条条引人育人充分释放科研活力的新政策接连实施……今日,科技创新正为青海经济发展注入源源活水。
几年间,青海省科技创新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科技创新主体,优化创新平台布局,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科技打头阵 改革释放红利
2016年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视察青海。在察尔汗盐湖、光伏车间、青海湖畔,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指示为青海实现高质量发展勾勒出清晰蓝图。“要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和成果转化力度,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激发创新活力。”总书记在青海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中,对科技创新言必提及、嘱托殷切。
“从0到1”,最是艰难。下好“先手棋”,打好科技体制改革“组合拳”,是全面激发青海科技创新动能的关键点。青海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莫重明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几年间,青海加强科技创新前瞻谋划和改革牵引,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研究出台了科技领域“放管服”二十条、创新体系建设十八条、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十六条,修订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组织实施“揭榜挂帅”和“帅才科学家负责制”项目试点,持续扩大科研经费“包干制”范围,精简近1/4的科研项目管理流程,预算填报表格减少50%,实现项目申报全年开放申报、分批集中受理,有效释放改革红利。
从河湟谷地到青南牧场,从三江源头到光伏矩阵,无不彰显着青海省以科技体制改革促进能源工业、智慧农牧业、国家公园示范省、世界级天文基地发展的脉络。
2021年,寂静的青海冷湖向世界正式宣告其成为国际一流天文观测基地。曾经寂寥的石油小镇,一举抓住天文契机,孕育出我国探索天文的新希望。近年来,青海省面向国家科研重大需求,在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天文大科学装置冷湖台址监测与先导科学研究》项目成果有力支撑下,运用冷湖地区优质光学观测条件推进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建设工作,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天文科技事业发展道路,为促进青海省经济社会和国家天文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截至目前,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累计落地光学天文望远镜项目9项,总投资近20亿元。
创新链延长 填补技术空白
拥有重要生态地位的青海依靠科技创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独特的世界盐湖自然资源、清洁能源资源、生态资源、天文资源、中藏药生物资源……“十三五”以来,遍地是“宝”的青海,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清晰研判,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依托资源禀赋书写创新发展新篇章。
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青海一批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青海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青海加大基础研究和科研攻关,青海春油菜“青杂”系列16个杂交油菜品种推广到全国80%以上春油菜种植区和“一带一路”沿线;“青薯”系列马铃薯品种在全国辐射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坚持开展牦牛藏羊高效繁育技术攻关,实现牦牛“一年一胎”、藏羊“两年三胎”,犊牛、羔羊成活率分别达到90%和99.3%以上;研究开发“黑土滩”治理技术,在三江源地区520万亩“黑土滩”治理中得到了应用,示范区盖度达70%以上,彻底破解了高寒地区“黑土滩”治理难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青海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一批关键技术相继取得突破,填补多项技术空白。
三江源智慧生态畜牧业综合信息云平台稳步推动了全省畜牧业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发展;水光互补和风光热储技术攻关建成全国首座百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实证基地和全球最大的多能互补发电基地,首座大型商业化槽式光热电站并网发电;国内最大吨位的多功能模锻压机重大装备研制成功,建成多晶硅、光纤预制棒等新材料生产线;建成国内首条IBC电池生产线、首条万吨级高性能高精度极薄锂电铜箔生产线。
用好资源 打造清洁能源高地
青海有着得天独厚的太阳能资源,正依托资源优势打造产业高地。
“光伏+治沙”“光伏+生态治理”“光伏+农牧业”“光伏+旅游”“光伏+建筑”“光伏+综合智慧能源”、绿能替代、智慧场站、零碳园区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今日的青海一边探索一边实践,正全方位支撑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
时间拨回到六年前。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视察期间来到国家电投黄河水电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黄河公司)西宁分公司(现已更名为国家电投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西宁太阳能分公司)。他走进太阳能电池生产车间,察看成品展示,了解制绒、刻蚀、镀膜、丝网印刷、高温烧结等生产工艺。
多年来,黄河公司在光伏产业多个关键环节取得重要技术突破,在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光伏电站系统效率和多能互补高效利用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黄河公司电力协同产业部主任董鹏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六年来,黄河公司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高纯多晶硅项目满足高效电池研发的需求等,光伏电池量产效率达到24.2%,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实验室效率提升至28.08%,光伏发电装机达836.02万千瓦,比2016年增长229%,新能源系统发电量显著提升。
2021年,全球首个光伏、储能户外实证实验平台投入运行,这一平台可对光伏、储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开展实证、实验、检测。实证实验智慧管理及展示平台、新能源科技研发中心、新能源科普教育基地也在同步建设,黄河公司正在构建新能源产业智慧、研发、科教高地。
针对我国晶硅光伏组件寿命期后大规模退役问题,黄河公司开展光伏组件环保处理和回收的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究,2021年12月建成综合回收率超过90%且年处理能力11万片组件的全国首条组件回收中试线。闭环形成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支架、光伏电站规划设计及建设、运行维护、检测评价及组件回收的垂直一体化光伏全产业链,为降低太阳能光伏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做好技术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