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仲翊 科技日报记者 付毅飞
记者3月21日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5所获悉,由该所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鼻饲营养管电磁定位设备在厦门大学第一医院用于辅助治疗新冠肺炎患者,效果良好,为高端医疗设备的应用和普及提供了航天方案。
鼻饲是肠内营养支持的一种方式,多用于长期昏迷或吞咽困难的患者。该方式是将营养管经鼻腔插入胃或肠内,建立起一条“营养通道”,实现食物、水分和药物的快速准确注入,达到维持人体必需营养需要和治疗的目的。临床常用的鼻饲营养管放置方法主要有盲插法和X线透视法。盲插法对医生临床经验的依赖性较大,稍有不慎营养管就会在患者体内“迷路”,引起呕吐腹泻,甚至发生误吸,引发吸入性肺炎。数据显示,盲插法的置入成功率仅有76%,对进入ICU的重症患者连续使用鼻饲营养管3天以上,患肺炎概率可达54%。X线透视法则需对患者进行转运,处置较为繁琐。
目前也有基于电磁导航技术的鼻饲营养管定位系统引入国内,置管成功率和治疗效果得到明显提升。但由于进口设备价格高昂、使用受限,导致普及程度还不高。
由35所自主研发的鼻饲营养管电磁定位设备通过在营养管头部装上特制微型传感器,成为营养管在人体内的“导航员”。营养管一进入鼻腔,导航员立即开始工作,引导营养管经过咽部、食道、胃,穿过幽门,到达目的地肠道。通过外置显示器可观测实时3D路径图,让营养管位置一目了然,置管成功率显著提升,可达92.5%。同时,设备整体体积仅为一般急救箱大小,携带方便,可在患者床边操作,置管操作简单快捷,10分钟即可完成。
相较于国外同类型设备,国产设备价格降低了四成。同时技术方面的可靠性和定位精度也更高。
据悉,35所将弱电磁空间测量关键技术应用到鼻饲营养管电磁定位设备。该设备已顺利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有关标准,可满足医院重症医学科、临床营养科等科室不同需求。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