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3D打印笔,通过不同颜色胶体的堆叠,打印出心中想要的东西,感受从设计草图到成型作品的成就感;
掌控遥控手柄,四旋翼无人机慢慢升空、左右悬飞,在不大的场地内感受前沿技术的神奇;
参观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行走中了解文化故事,参观中感受历史的魅力,集体研学的方式让学生们学会动手动脑,学习做人做事……
这是科技日报社倡议、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和平安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的“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项目校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城北小学在2020年校园科技活动场景。该计划2019年启动,2020年在全国1039所项目校中遴选出12所样板学校,通过对每所样板校共计投入20万元科技教育专项资金,从人、物、力三方面推动科教活动在学校内全面开展,促进学生们“科学素养”综合性提升。
前不久,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将“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写进了纲要文件,更加重视在孩子心中根植科学梦想、培养科学兴趣。覆盖云南、广西、内蒙古、甘肃、贵州、河南多地12所样板学校,无疑将成为当前及今后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一段时期推进农村青少年科学素质建设的有益探索与示范。
人:极其重要的智力支撑
在孩子心中根植科学梦想、培养科学兴趣,需要有教师的介入,更需要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过程。
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为样板学校提供的重点支持中,配备“一对一”专家指导成为一项亮眼举措。
整体指导方案中,既有专家日常科技教学答疑,也有开展校科技活动指导,还有师训活动即专家可根据日常与科学老师的沟通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
4月14日,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荷花镇中心小学启动以人工智能板块及太空航天为主题的“星荷科技节”活动。6月25日是活动闭幕式,原计划邀请江苏省科学特级教师单道华老师到校点评、授课,由于疫情防控要求,专家指导由线下变为线上——单道华老师精心准备了授课视频,结合腾冲雨季的特殊情况,形象地讲解了气象中水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获得新知,更让学校的老师感受到教授科学课程的方法。
疫情之下,指导形式似乎变得简单,但教学质量和互动需求并未受到影响,人力的支持转变为智力的支持,在科学素养提升中越发重要。
物:不可或缺的装备支持
仪器与设备是科学研究的“刚需”,大到大科学装置,小到实验器皿,都是科研大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在为样板学校提供的重点支持中,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根据每个学校的需求和五大领域的发展特色,为学校配备科技类物资装备,这成为支持建设的又一重点举措。
据了解,为每所样板学校投入的共计20万元科技教育专项经费中将近四分之三的资金用于装备购置,提升项目校科技内容教具种类和质量。教具设备的种类按照前沿科学,划分为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智能制造、农业科技、生命科学共5个模块,样板校自主进行实验室方案选择,每个学校可选择3套不同领域的设备物资。
借助丰富的物资设备,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市第三小学在6月11日举行的科技活动节上,展示出水火箭比高、气弓箭打靶、“鸡蛋”撞地球、铁丝陀螺、纸桥承重、抛石机攻城、WER机器人、电动飞机、地震感应器等23个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市第三小学科技节活动及展示
因为有了设备的支持与学校的重视,通过组织科技活动,培养了学生科学兴趣和创新实践能力,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全面开展,使学生爱上科学,乐于探究。
“我校将把科技教育纳入学校特色教育内容,继续坚持科技创新,发展学生个性,努力使科技教育成为学校实施优质均衡教育的强劲动力。”校长孙钦德说。
力:社会各界关爱的汇聚
样板校科技教育活动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爱心支持,让科技微光汇聚成力,照亮了乡村科技教育发展之路。
据了解,各地样板校在开展校内、校外活动过程中,得到了当地教育部门的帮助、当地科普教育场馆的支持、专家学者的热情参与以及爱心企业的助力,形成了一股对乡村青少年科技教育关注的热潮。
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娄山关将军希望小学专家课堂
2021年4月22日,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戴伟来到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娄山关将军希望小学通过神奇有趣的各种实验演示,为孩子们带来了《什么是化学反映?》的妙趣课堂,同时中国平安的王健宗博士用孩子们与智能机器人进行现场互动的形式分享了《人工智能趣味小课堂》。广西隆安县第一小学的师生们迎来了由“南宁市科技馆”、“博世科环保”、“南宁市海底世界”、“隆安县科协”四大机构组织的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体验了科普秀、机器人秀、有奖科普问答、环保知识有奖竞猜、活体海洋生物展演、项目式趣味科普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河南省汝阳县第五实验小学成功举办的校园科技节活动,得到了县教育局领导的到场支持与指导,得到了受邀参观家长代表的认可,更是得到了汝阳县科协的关注,并表示将在今后的学校科技教育方面给与助力。
科技教育的内容大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形式丰富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趣味,意识到生活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通过引导学生去探究,来培养学生的科学行为与创新思维。
这样的引导,最终希望由“知识补课”向“价值引领”转变,突出对科学兴趣、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等的正确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