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我很愿意分享一下成都熊猫基地这些年的变化,说起这个事也是挺有感触的。”7月7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林草行业党员代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侯蓉为大家展现了一张照片,“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在成都大熊猫基地繁育成活的一只大熊猫。”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侯蓉(徐想 摄)
“我的工作就是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繁育研究。通过二十几年的努力,成都大熊猫的种群从1994年的18只现在发展到了去年年底的206只。这些年以来,我们创建研究中心,探索大熊猫的生殖奥秘,解决大熊猫疾病的难题,想尽办法来保存大熊猫的遗传资源。”侯蓉介绍说。
当年18只大熊猫当中有三分之一是病猫
在1994年,侯蓉刚刚到成都熊猫基地去的时候,当时熊猫基地到成都动物园两个基地加起来熊猫的数量只有18只,而且在这18只当中有三分之一是病猫,当时非常严重的病叫营养不良综合症。
“根据一项调查,在全国范围内熊猫营养不良综合症的发病率达到了15%。当时大熊猫的死亡率特别高,我们做过一项统计,从1987年到2000年时,大熊猫平均每年的年均死亡率有10%,可是大熊猫每年的净增长率是1.04%。”侯蓉说。
这是什么概念?侯蓉解释,就是平均每年净增长的大熊猫数量只有不到1只,平均下来只有0.85只。
“我们当时条件非常差,在科技科加上我就两个人,整个全单位只有一台386电脑。但经过这20多年的发展,无论是我们研究条件、研究平台和研究的成绩,发生了非常非常巨大的变化。”侯蓉深有感触地说。
大熊猫种群从18只发展到了206只
如今,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现在已经建成了四川省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在2007年时被科技部命名为科技部和四川省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此外,还建成了博士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以及四川省和科技部共建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这些年来,我们的研究人员从过去的2人,发展到现在差不多100人左右研究团队的规模。在2014年,被中宣部、科技部五个部委联合评定为‘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今年被科技部评定为‘全国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优秀基地。在四川省实验室周期性评估当中,我们也被评定为优秀的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侯蓉自豪地说。
“近年来,我们团队取得的研究成果有73项,各级研究成果,发表的论文也有三四百篇,取得的专利大概46项,其中主要是发明专利。但是这些专利文章等等,核心是要应用,我们把我们的成果转化应用到大熊猫上,核心是解决了大熊猫从繁殖到种群遗传管理到健康管理的关键技术难题。”侯蓉特别强调。
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现在大熊猫的种群增长率,从过去的1.04%提高到了12%,是过去的12倍。大熊猫的死亡率,过去达到了10%,现在降到了1.9%。同时,大熊猫的平均期望寿命将近延长了10岁。
“这是非常巨大的改变。在这些改变的基础上,成都大熊猫种群才可能从18只发展到了206只。而且在这个种群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大熊猫的遗传状况是良好的,保持良好的遗传质量。”侯蓉说,“不仅在大熊猫的数量上,在大熊猫国际合作繁育上,成绩同样斐然,在北美包括加拿大、美国,欧洲包括法国、德国、西班牙,在亚洲的日本,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大熊猫全部繁育成功,我们总共在境外繁育成活的大熊猫数量达到34只。”
通过分子标记找到大熊猫的真实父亲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我们设定的一个目标就是大熊猫遗传多样性保护,把它作为我们核心的保护目标。”侯蓉说。
大熊猫有一个特殊的婚配方式,就是多雄配多雌,一个雌性大熊猫可以和多个雄性大熊猫进行交配,交配完之后,最后生下的后代问题就来了,不知道谁是亲生父亲,怎么办呢?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开发了很多很可靠的DNA分子标记,通过这个技术把大熊猫的真实父亲给找出来。
“现在我们基地总共对超过130只大熊猫完成了亲子鉴定,这些鉴定结果已经进入大熊猫的国际谱系,利用这个国际谱系,再实施大熊猫的种群遗传管理,所以我们目前圈养大熊猫遗传多样性保持是很良好的,这是活体保存。”侯蓉说。
另外,还建了一个大熊猫基因库,把大熊猫珍贵的遗传资源保存下来。
“基因资源库里包括有大熊猫的精子库,现在存放的雄性个体超过30只,有很多雄性个体已经死去了,可是它的精液还存在精子库里,还可以继续繁衍后代。”侯蓉说,“我们把大熊猫的身体细胞保存下来,还保存了大熊猫的系列干细胞,各种类型的干细胞都有,包括有骨髓的、脐带的和其他组织的干细胞,我们都保存在基因资源库里,希望把大熊猫的基因资源做永久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