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发布的资料,2018年,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中国研发人员总量为419万人,已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科技工作者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他们保持创新活力、充分发挥潜能、高效工作的基础。
还有一个专业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样重要——那就是医务工作者。他们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白衣天使,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日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调查并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发布,其中两个分报告是《2019年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和《2020年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这两大群体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怎么样?他们时常被哪些不良情绪困扰?“心结”何来,又做何解?其中的发现及对策建议,值得关注。
超过1/10的医生存在较高抑郁风险——
治病救人,他们的心理谁呵护
1、抑郁焦虑、工作倦怠,白衣天使的“恼人心事”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72.3%的医务工作者无抑郁倾向,27.7%的医务工作者有抑郁倾向,8.3%的医务工作者有抑郁高风险。
分析发现,男性医务工作者的抑郁高风险的比例是12.5%,女性为8.5%。按岗位类别划分,医生的抑郁得分最高,同时男性医生高于女性医生。在焦虑方面,30~45岁的男性医生的焦虑得分明显高于其他群体。整体而言,30~45岁的医务工作者的焦虑水平更高。在职称方面,初级医务工作者的抑郁得分显著高于高级医务工作者。
工作倦怠状况也是反映医务工作者职业心理健康状况的一项指标。本次调查中,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倦怠量表的平均得分为12.29分,标准差为7.05分。医生的工作倦怠得分高于护士、医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医生、医技人员、管理人员三类岗位中,男性医务工作者的得分均高于女性;在护士群体中,女性的得分高于男性。
2、健康守护者的心理隐忧如何疏解
医护人员战斗在守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第一线,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力量。只有在保证其自身心理健康的基础上才能做好各项工作。如何守护他们的心理健康,报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加强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不仅包括对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科普知识的宣传,也应包括提供直接服务于医务工作者的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并在制度流程上对医务工作者便利使用这些服务予以保障。
2.注重提升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素养。在对医生的继续教育中需要加强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与医学情境相关的心理健康实践技能方面的培训。
3.加强对医护人员的职业保护,减少职业伤害。要在倡导全社会尊医重卫的基础上,建议有关部门和单位建立完善事先防范、事后处置的配套措施,为医护人员提供心理支持体系。
4.促进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家庭平衡。不仅要关注女性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对其家庭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男性医务工作者存在的工作-家庭冲突。要通过讲座培训、加强宣传等方式增强医护人员维护工作与家庭平衡的意识,提高应对技能;从制度和措施上给予一定保障,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
5.加强对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生涯支持,特别是在职业发展初期阶段。本次调查发现,工作年限在1~5年的医务工作者的各类心理问题更加突出。这显示,医务工作者心理问题高发的阶段并非在入职之初,而是在对工作内容初步熟悉、工作身份初步适应之后,仍存在一段时期适应发展上的困难。要重视这个阶段医务工作者在职业发展上的压力,加强相应引导和支持。
24.0%参与调查的科技工作者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42.2%的人有轻度焦虑表现——
搞科研,心理如何更“强大”
1、抑郁、焦虑——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两大顽疾
抑郁是生理、社会和心理方面综合而成的多维障碍。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性质对专注力和创造性有较高的要求,抑郁不仅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对他们的工作表现产生消极影响。2019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有24.0%参与调查的科技工作者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其中,有64%的科技工作者的抑郁得分较高,属于高风险群体;有17.6%的科技工作者有一定的抑郁倾向,需进行有效干预和及时调整。抑郁得分在不同群体间存在差异。男性科技工作者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女性科技工作者;抑郁水平随年龄增长呈现下降的趋势;在控制年龄的影响下,不同职称科技工作者的抑郁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中级职称和无职称的科技工作者的抑郁程度相对最高,其次为初级职称的科技工作者,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的科技工作者的抑郁水平相对较低。不同群体间存在抑郁问题人群的比例也存在差异。男性科技工作者中存在抑郁问题的比例(有6.9%的人属于高风险群体,有18.2%的人有一定的抑郁倾向)显著高于女性科技工作者(有6.0%的人属于高风险群体,有17.0%的人有一定的抑郁倾向)。抑郁水平随年龄增长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30岁及以下人群的抑郁高风险所占比例最高,为27.8%;50岁以上人群的抑郁高风险所占比例最低,为14.4%。
焦虑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科技工作者中有42.2%的人有轻度焦虑表现,有8.8%的人具有中度焦虑问题,有4.5%的人有重度焦虑问题。在年龄差异上,主要表现为40岁及以下科技工作者呈现显著更高的焦虑水平。在职称方面,焦虑水平最高的是中级职称的科技工作者,其次为无职称、副高级和初级职称的科技工作者,焦虑水平相对最低的是正高级职称的科技工作者。
2、工作压力、技能发展、决策自主、同事和上级支持——这些因素影响他们心理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科技工作者工作特征的几个维度与抑郁和焦虑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与工作压力呈正相关,即工作压力越大,抑郁和焦虑水平也越高。与此同时,技能发展、决策自主、同事支持和上级支持四个方面与抑郁和焦虑呈负相关。
科技工作者面临的生活困难同样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收入低、工作忙不能照顾家庭、照顾老人有困难,三成以上的科技工作者表示自己的生活中有这些困难。
3、定期心理检测、便利心理咨询他们最需要
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科技工作者最需要的是什么?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普遍需要职业指导与工作问题和调节情绪方面的心理健康服务。在参加调查的科技工作者中,近八成的人认为应该定期做心理健康状况监测,有接近3/4的科技工作者希望每半年或一年可以像体检一样,接受心理健康状况监测。
在有关心理咨询服务形式的调查中,最受欢迎的是心理咨询,有71.6%的科技工作者表示愿意采用这种形式的服务,希望参加专家讲座的约占一半(47.8%)。他们普遍更愿意通过网络平台和绿色通道获得心理咨询,这与报告结果发现的科技工作者对心理和情绪问题存在污名化和误解、对使用心理健康服务存在顾虑的结果是一致的。
4、建设心理健康服务综合平台,贴“心”暖“心”靠这些
未来,加强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服务,当务之急是什么?调研组给出的建议是:
1.完善心理健康筛查和检测机制,年度体检应包括心理健康筛查项目。
2.建设心理健康服务综合平台。搭建面向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选拔和招募合格的专业人员,建设心理健康服务专家资源库,使各地科技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便捷地预约服务。
3.加强心理健康素养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大力普及和传播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在“知”的基础上,重视“行”的培养。
4.缓解工作压力,加强团队支持。对于工作制度、环境等客观条件进行改进和调整,营造相互关爱和支持的氛围,让科技工作者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徐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