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李建荣
2019年12月2日-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5次缔约方大会(COP25)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为完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谈判而积极努力,大会最终通过了“智利-马德里行动时刻”决议。日前,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召开了以“联合国气候变化马德里大会回顾与展望”为主题的第25期“气候沙龙”,沙龙邀请了中方谈判代表一同回顾COP25的谈判进程。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最关注的是全球的碳减排目标和提高减排行动的透明度;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最关切的是争取到更多的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和资金。各方都有自己的出发点和诉求,如何平衡各方利益达成共识?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已经显现。”作为《巴黎协定》透明度议题的联合主席,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国际政策研究部主任高翔表示,“中国代表团在谈判期间始终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努力协调相关各方争取早日达成共识,并持续开展有关技术与能力建设的南南合作,对于巩固发展中国家阵营战略依托有积极作用。”
作为中国气候变化谈判政府代表团技术议题谈判牵头人及“77国集团+中国”技术议题谈判协调员,21世纪中心全球处副处长仲平认为:“科学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手段,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与合作将为我们寻求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之道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我国将进一步深化与国际社会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科技合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减缓与适应行动提供支撑。”
“我们不仅是参与者、贡献者,在某些领域也需要担当引领者的角色,为国际气候问题‘出谋划策’。这就需要我们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开展研究,提出针对性、能落地实施的解决方案。”21世纪中心总工程师孙洪说,“怎么加强风险评估?科技怎么发挥支撑作用?要制定科学的气候解决方案,必须要有定量的数据分析。当前,我国有关气候变化的一些数据积累还比较薄弱,科学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适应议题谈判牵头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硕建议,国际气候治理新形势下要增强我国适应和损失损害工作的科技支撑,量化分析我国受到气候变化导致的损失损害和采取的适应措施对降低损失损害的直接贡献量,依托科技手段提高我国气候治理的显示度和话语权。
孙洪介绍,中国政府正通过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对标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围绕关键瓶颈问题,探索以科技为核心的系统解决方案,向世界展示中国在减缓与适应等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行动,这正是气候变化国际履约的创新实践。
山西省太原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示范区建设就是个很好的案例。“山西是我国资源大省,面临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煤炭产量逐步压缩等多重约束,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在区域环境治理和煤炭行业去产能的政策驱动下,传统煤炭行业的就业损失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面临巨大压力。气候公约‘应对措施’议题下开展的劳动力‘公正转型’的制度体系研究以及相关国家的转型发展经验可以为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应对措施议题谈判牵头人,中国社科院可持发展续发展研究中心王谋秘书长表示。
据了解,21世纪中心“技术转移南南合作中心”正在展开相关工作,通过搭建技术转移平台和数据库,精准对接技术需求与供给,为发展中国家合作伙伴提供适宜的低碳发展和适应气候变化技术解决方案。同时,通过开展战略和政策研究,探索将中国发展经验和最佳实践用于解决其他发展中国家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21世纪中心副主任陈其针认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应该积极为我国“十四五”规划的战略研究、文本编制工作提供建议,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支撑。他希望“气候沙龙”继续秉持“聚焦主题、自由讨论、启发思路、碰撞火花”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形成共识,更好地支撑和服务科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