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5G大会 | 让5G技术赋能媒体创新发展

2019-11-21 03:47:19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房琳琳 何屹 余昊原

科技日报记者 房琳琳 何屹 实习记者 余昊原

世界5G大会拉开了帷幕,5G时代媒体传播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成为急先锋。11月20日,中外知名媒体领袖、科技企业家和传播学者集聚一堂,畅谈5G技术如何赋能媒体传播创新发展。

论坛由科技日报社和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共同主办,紧贴大会“5G改变世界,5G创造未来”的主题,结合5G时代与中国新媒体发展现状,主办方为参会演讲嘉宾设置了一道命题作文:请他们为5G环境下的中国乃至世界传媒业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我们总结归纳了每位演讲嘉宾的重要观点,与读者分享他们的睿智预见与责任担当。


5G来了,媒体向何处去?中国主流媒体积极作答

杜占元(中国外文局局长):科技进步、技术变革是媒体传播创新发展最强大的“助推剂”。今天,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潮头,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将人类社会带入“万物互联”、智能传播的新阶段,媒介系统整体呈现“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演进趋势,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为国际传播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发展必将引发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与此同时,媒体需要承担起促进全球科技共同进步的责任。我们正处于人工智能方兴未艾、智能科技初露“端倪”的关键时期,加快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机不可失。加强新技术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应用具有巨大潜力。

两个月前,习近平主席在致中国外文局成立70周年的贺信中,明确要求中国外文局要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具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际传播机构,这为中国外文局的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作为中国国际传播事业的“国家队”,中国外文局将以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为主阵地,推动国际传播内容生产向移动化、可视化、社交化、数据化、智能化转变,加快国际传播大数据智能服务平台、全媒体传播平台、国家级智能翻译平台等新技术应用发展,让科技助力国际传播,增强中国故事与世界故事的交流,增强世界问题与中国方案的对接,增进中国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互鉴。

李平(科技日报社社长):科技日报社作为具有鲜明科技特色的中国主流媒体,迈出了向新型主流媒体整体转型的步伐。我们明确了着力打造以中国科技资讯库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为两翼,多平台智能化媒体和智库型媒体为特征的“一库两翼多平台”的转型发展路径。

在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征程中,虽然我们对报社的组织架构、管理体制、技术保障、传播渠道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全面改革,但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也迫切需要学习媒体同行的成功经验。

特别是以5G为代表的新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对媒体将产生哪些深刻影响,是需要我们共同探讨的课题。

研究认为,“万物互联”时代即将来临,5G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对人类社会产生一场史无前例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将为全球经济走出迷雾、发展中国家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进一步提升社会体系的科学治理水平,提供值得期待的新方案;而5G时代媒体的转型,则会为这些变革加油助力。

面对5G时代“万物皆媒”的趋势,媒体传播首先要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凝聚功能,全面提升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其次要发挥知识共享的平台功能,致力于提高对知识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降低知识数据的搜索、流通和使用成本;第三要发挥“和平使者”的桥梁功能,在促进不同国家与地域的文化互鉴、民意相通、达成共识方面,传递客观的、建设性的和负责任的积极声音。

宋乐永(光明日报社光明网副总经理):5G时代逐渐变成了机器生产新闻的时代,也就是“万物皆媒”的时代,摄像头、传感器都是新闻的内容素材供应商,时间上是全时代性,空间上是永远的沉浸式体验,用户对我们媒体的需求正在发出着新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给用户提供内容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

媒体的核心能力也在发生调整。媒体不仅要有强大的数据挖掘能力,还有数据可视化能力。人工智能不会完全替代记者,但很多基础性工作会被逐渐替代。

我认为,新时代媒体形式发展趋势表现在几个方面:短视频继续火爆;VR、AR和MR将会真正进入媒体应用期,被用于大型场景报道中;一镜长图会逐渐取代原来的图解模式;数据新闻会异军突起。

王晓辉(中国网总编辑):5G来了,我们准备好了吗?在新一轮竞争中,谁“嫁接”好万物互联,谁就会掌握主动权。媒体要应时而动、顺势而为。中国网通过10个语种对外发布信息,总粉丝数达到8000万,力争打造面向5G时代的媒体平台,我们在探索转型升级,力争尽快掌握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技术。

在人类传播史上,媒介技术在传播形态和传播格局的变革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3G时代是文字加图片,4G时代,图片和视频比例逐渐加大。到5G时代可以想象图像、视频的传播将更加便捷,视频、VR直播类信息比重会大大增加;速度、视角加内容将成为媒体竞争的关键决定因素。

杜栋梁(中国青年报社副社长):5G时代来临,使得信息流通平台更加丰富,信息广度和辐射度大大提升,为我们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带来全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媒体的理念、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随着5G赋能不可避免地迎来深刻变革,信息传播链条上每一个环节也因此经历着颠覆和重生。我们将在开放合作、整合优化、研发设计、创新策划等方面下大功夫,坚持内容创新,努力闯出一条聚焦主责、主业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值得关注的是,5G时代媒体对青年的引导和影响应逐步加深。媒体在转战移动互联网主战场的同时,要守好青年思想引领阵地,用融合思维打造沉浸式青年体验,还要打通系统融合之脉,拓宽传播场域。


期待5G加速全球媒体交流合作,国际同行献智献策

莉迪亚·斯坦申科(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北京分社主任编辑):可靠性和速度是任何新闻机构开展工作的关键原则,视觉信息是确保信息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而5G技术让我们能够把照片和视频资料从地球上的一个点快速传输到另一个点,这代表着新闻媒体正在向全新的运营模式转变。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在新闻图片、在线广播、社交媒体公号乃至虚拟编辑等方面进行了丰富而卓有成效的探索。

刘晓林(美国美通社亚太区受众拓展兼发布业务总监):5G技术将促进商业新闻的分发应用。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过去的一年,媒体因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最大改变是:撰写的新闻形式更加丰富,数据新闻比重加大,各种新的设备介入新闻生产过程。其中,最受记者欢迎的消费内容是高清图片、信息图和个性化数据分析。

在整个亚太区,有25%的记者表示会在自己日常新闻报道中,优先使用视频这种多媒体元素,媒体人普遍表示,在移动传播的环境下,相对于图文信息流,音频和视频的内容在未来会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因为它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个身临其境的内容体验场景。

另一项研究预测,到2025年,在所有的渠道内容分发中,有70%的内容将会是视频化的。但在全球范围内,视频内容还不是所有记者的首选,只有13%的记者会将视频内容作为优先使用的报道元素。

很明显,在多媒体的利用方面,中国和其他亚太区的记者已经走在了前面。

科林·姆雷琴(法国回声报及巴黎人报集团总经理):5G对媒体来说是个机遇,有三个原因:第一,它会让我们更容易获得内容;第二,媒体有机会提高和改善客户和用户的体验;第三,可以衍生一些个性化的服务。

在过去十年的数字革命之后,我们正经历一场新的革命,这是我们媒体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契机。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最重要一点,是每个人或者每个公司、每个公民都应为推动建立一个负责任和可持续性的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集团应对新技术的发展战略有两种,一是投资更丰富的内容生产者,二是推进多样性信息在集团同一品牌下用不同形式表达。在法国,无论我们的读者使用何种设备,我们都会为他们生产高附加值的内容。

竹内誠一郎(日本读卖新闻中国总局长):日本国民对报纸的高度信赖是报纸仍保持高度影响力的重要原因。对信息可信度按100分满分打分,报纸以68.9分位居第一。

在假新闻日益泛滥的数字化时代,尤其需要向读者提供可信赖的报道。在数字洪流冲击下,如果丧失了印刷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将会是媒体界的遗憾。

阿图尔·阿内加(印度教徒报副主编):我们应该利用5G技术促进提升亚洲的文化软实力。有必要通过利用5G技术巨大力量驱动下的媒体传播,来促进亚洲或欧亚文化意识的提升。

在5G时代,应该考虑利用数字工具以及电子竞技的兴起,在和谐的文化交流基础上,通过书籍、视听设备、电影和社交媒体等形式,影响其他大洲的文化。


挑战不可小觑,学术界和企业界助力5G+媒体研究与应用

喻国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对于社会发展而言,5G是变革性基础技术;机器生产新闻将产生大量数据,成为内容生产的重要方面;内容生产者的角色将面临深刻的改变,媒体不再是直接生产内容的主体,而是利用多维度的丰富资讯资源,通过一定的“游戏规则”,进行创新数据的挖掘处理,进而开创新媒体产品生产模式。

因此,“万物互联”后,谁能善用数据、挖掘数据,对用户需求就将有更清晰的洞察。尽量占有数据,将是传播机构占领全新高地的重要目标。

崔保国(清华大学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传媒产业将汇入数字经济的主流,并在其中寻找发展契机。

研究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传媒产业总规模达20959.5亿元,是世界传媒业总量的七分之一。全球数字经济规模预计在2025年达到23万亿美元。5G在媒体中的应用,将体现在增强移动媒体、沉浸式媒体、直播媒体、家庭宽带和电视、车载媒体以及广告媒体中。

5G技术将改变媒体的业态,体现在全程感知、全员参与及全息采集上。目前看来,短视频将继续成为大“风口”。

李岭涛(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我们应对技术的逻辑有两种,第一种是在后面追赶前沿技术,第二种就是走在前端,不断寻求创新变革。我们认为,第一种逻辑追技术的成本比较高,效果比较差。所以,对于5G的应用应该采取第二种逻辑,而最适合应用于5G时代的传播技术是超高清,在超高清能够表现的媒体产品中,最适合的应该是体育内容。

国内首次5G+8K+5.1环绕声进行赛事直播等先进实践,正是应用综合集成的技术手段,给体育传播带来的效益主要体现在拓展了比赛现场内涵和外延,满足了观众要求陪伴性、沉浸性的需求,增加了体育传播的科技含量,为体育运动直接参与经济建设提供了抓手。

阳小涛(科睿唯安德温特与标准事业部中国业务总经理):5G相关主题的科技文献,2009年左右大概是两位数的产出,到2018年、2019年达到四五千篇,整个十年负荷增长率达到52.9%。前10个产出文献最多国家的论文产出占全球的93%,其中中国科技文献在全球论文产出中占据领跑的地位。

在5G研究文献产出最多的前10个机构中,中国高校、中国学术机构的产出表现也不俗,包括北京邮电大学、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在5G基础研究方面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而在企业方面,以诺基亚、华为和爱立信为代表的企业,他们在基础研究论文方面的贡献也不容小觑。

再看核心团队统计数据,从5G相关专利视角再看一下,2014年5G相关发明专利大概1000多项,到2018年12月份数字已经显示增长700%。以三星、英特尔、华为、高通、爱立信、诺基亚为代表的“六巨头”的发明专利数量占据全球发明专利数量的41%。

杨涛(华为中国区运营商业务部副总裁):5G技术将让数字视听更精彩,华为在数字内容的生产制造、传播、呈现方式上做了一些技术支撑的探索。

一份数字经济白皮书当中提到,5G时代前三名发展行业,分别是工业制造、车联网和数字媒体,整体媒体行业在5G产业发展过程当中起着非常关键重要的作用。

从需求侧和供给侧来看,5G作为一个桥梁正好把需求和供给很好的连接起来。当5G遇上超高清视频,我们认为有三个特征。

第一,新连接替代旧连接,让工作和生活方式更高效。5G来了,让媒体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很多花絮内容拍摄更加便捷。在国庆大阅兵、武汉军运会上,都用上了5G,大大地提高了效率。

第二,新架构来替代旧架构,让应用更丰富。5G来了之后,为数据采集、传送、存储、分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

第三,新媒介替代旧媒介,媒体产业变得更加精彩。更大的码流承载更丰富的业务,更快的分发推动高效的变革,更好的生态贡献更突出价值。正如18年前乔布斯讲过的一句话:“较低的带宽传递的是信息,高速的带宽能够传递情感。”

黄佑银(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媒体业务线总监):5G将极大改变媒体形态和传播生态,也将为媒体在数据分析和用户体验方面带来巨大变革。

在5G到来之后,5G和人工智能将方便新闻信息的采集,将驱动内容生成,形成内容分发,与社交媒体结合起来提升消费体验等效果,5G时代下的人工智能必将驱动传播生产变革。

现在,基于智能语音识别的字幕制作技术已经在春节晚会节目中首次应用,以语音合成播报、视频字幕自动生成等多种创新应用,成为人工智能助力媒体发展的成功案例。

樊硕(北京影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现在是视觉化、视频化的大年,我们称之为“4G+5G”叠加的时代。今后,长视频、短视频、VR、AR在5G时代将有大体量的爆发,一定会有结构性的机会和结构性的布局。

视频呈现将是大势所趋,而5G+AI影像将激发行业新动能。这需要卓越技术构建核心竞争力,而影谱正通过全力打造人工智能生产海量视频的技术——

通过机器的方式自动化生产影像内容,通过对原本累积出的很多影像素材海量学习,对场景、二维、三维场景分析,剥离出前、中、后景,在不同的景深中放入不同的内容,同时优化了整个输入和输出,可以进行整个场景的兑现化,对人物动作及表情进行标准化、结构性的识别。现在可以做到输入一段文字,抓取当中的关键字,提炼相应的关键字并在数据库里面进行比对,就能生产相应的视频,而不需要人类任何的干预。

房汉廷(科技日报社副社长):打造一个有道德、有思想、有技术和有温度的传媒世界,是媒体共同的使命。5G给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和颠覆,“万物皆媒”让人类进入全感知的时代,很多传媒人没有做好准备,也感到一定的恐慌。

媒体在新时代应兼顾价值坚守与创新发展,只有迎接技术的挑战,改变传播格局,让思想和技术两翼齐飞,才能迎来真正的伟大的5G时代。

(文字整理 房琳琳 何屹 余昊原)

责任编辑: 王天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