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阿尔费罗夫院士|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开放合作

2021-06-16 19:38:00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郑世民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 郑世民

2019年3月2日清晨,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圣彼得堡科学中心主任、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若列斯·阿尔费罗夫院士逝世的噩耗震惊了我,一时悲从中来,泪眼婆娑。这位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居功至伟,科学精神严谨的大科学家的件件往事浮现于眼前。

我是2005年至2008年在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馆任科技领事期间结识阿尔费罗夫院士的。记得2005年3月15日他75岁生日那天,我受邀赴圣彼得堡工会大学参加院士的青铜半身像揭幕仪式,俄罗斯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的传统让我相当震撼。之后我多次陪同两任总领事面对面地同院士本人交流,受益良多。

2006年2月8日,阿尔费罗夫院士接受田二龙总领事宴请,谈到俄罗斯科技发展和中俄科技合作的一席话令我颇有醍醐灌顶之感。他指出,科学有自身发展规律,基础研究更需严谨踏实的作风,切忌浮躁和急功近利,许多科学家都是在其研究成果问世数十年后才获得诺奖的(院士本人在半导体异质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经过30多年实际应用后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俄微电子工业虽整体落后美国15年左右,但有许多原创性成果,俄中双方可依托圣彼得堡的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中国在成果产业化方面的互补优势加强交流合作。

2008年6月26日,我有幸受邀参加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论坛——“阿尔费罗夫茶会”。院士本人作为茶会东道主,虽在全球科技界享有崇高地位、高居俄国家杜马议员之职,却始终保持普通科学家的严谨和谦和。他以俄罗斯民间笑话《现代通讯技术能给集体农庄带来金钱吗?》风趣开场,将茶会代入《Science and Money》这一为科学界和产业界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其间,院士本人与欧美同行坐而论道、畅所欲言,犀利观点碰撞,思想火花激荡。科恩·坦努吉·克劳德等4位来自法国和美国的诺奖获得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资金注入与科学发展的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可行的解决办法。曾任俄科技部部长的福尔托夫院士表达了对俄科学昔日身陷窘境的无奈和未来重返巅峰的期许。多家俄科研机构、大学和金融机构以及中、法、德三国外交官就加大政府投入、建立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激励机制、支持青年学者“非共识”科研项目、提高企业研发积极性等话题各抒己见。近3个小时的茶会在热烈轻松的讨论中结束,但茶会浓浓的科学氛围令我仿佛仍置身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2013年至2018年,我任中国驻俄罗斯使馆科技处参赞、公使衔参赞期间,继续同阿尔费罗夫院士保持着联系,多次以大使名义邀请他来莫斯科出席使馆举行的大型活动,我们之间的友谊进一步加深。身为中科院外籍院士,阿尔费罗夫多年致力于推动中俄科技合作,创立并亲自领导了“中俄信息光电子学与纳异质结构联合实验室”,使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光通讯研究团队的创新能力迅速提高。2013年底,我代表使馆科技处向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正式推荐他参加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的角逐,并在评奖各个环节中及时传递信息、提供服务,保障了这位俄学界泰斗最终获得2014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015年1月9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习近平主席亲自为阿尔费罗夫颁奖。

2015年5月8日,习主席在出席纪念“五·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活动前夕,在莫斯科亲切会见了苏联援华专家及亲属代表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阿尔费罗夫院士作为积极参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俄罗斯科学家受邀出席了专场活动。至今,我对这位85岁高龄的当代俄罗斯科学大师的风采仍记忆犹新。

中国人民的好朋友阿尔费罗夫院士离世已整整两个年头了,他的背后是一个产生众多脱离尘俗浮躁、潜心探索的伟大科学家的国度,他的脚下是一片不断萌发大量原创思想和颠覆性技术的沃土。愿这个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级科技创新大国在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背景下绽放出更加夺人的异彩。

责任编辑: 左常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