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载年华付出,只为拉直历史的问号

2023-07-20 07:08:33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王延斌

王延斌

每发现一处遗址,地下都埋藏着无数的问号。考古人的好奇心引导着他们埋头于现场发掘,从几个月到几年、几十年,寻找答案的过程虽然艰苦,但是值得。

这几乎是考古人共同的回答。

每次发掘都是漫长的征途,对考古人来说是一场耐力与定力的考验。正如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副院长王芬所言:“若遇上大型遗址,耗时几十年也不足为奇。”

著名的泰安大汶口遗址是现实案例。该遗址于1959年进行了首次发掘,1974年、1978年在汶河北岸先后又进行了两次发掘,时间跨度近20年,但三次加在一起也不过清理出了几千平方米,这仅是82万平方米遗址总面积的“冰山一角”。

笔者多次体验考古现场的肃穆、紧张、惊喜气氛。在发掘现场,专家们小心翼翼地寻找“蛛丝马迹”,思绪在时空中穿梭,在史前世界里徜徉——他们通过一件件器物,构建起历史长河中的一幕幕,并解读出其内在的风土人情、社会关系……

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

这一点,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教授深有感触:从“三皇五帝”开始的中国上古史,缺乏文字记载,只能让地下出土的文物“说话”,建构起古人的生产生活场景,讲述一个个饱含感情色彩的故事;同时,远古人类如何吃喝拉撒睡、衣食住行玩?居住环境、社会文化、生产状况如何?只能通过寻找文物上的线索,揭露出历史真相。

考古是一件永远让人充满期待的工作,非常有意思,一些小的发现总是会持续不断,一些重大的发现总是会出人意料,一个小小的铜片、铁片可能就具有填补历史空白的意义。方辉这句话透露了考古让专家们付出年华、乐此不疲的重要原因。

对考古研究得越多,想解决的问题、想弄懂的疑惑也就越多。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会不断有新的、尖端的技术、方法应用于考古,更多深埋于地下的历史“真相”终究会重见天日。

责任编辑: 陈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