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陆海之间,替你抵挡风浪

2021-11-05 15:39:14 来源: 上海水务海洋 作者:

“未雨绸缪”的灾害预报

风暴潮观测主要依靠潮位观测网来开展。我国风暴潮预报业务系统是70年代初建成的,目前已有200多个潮位观测站,都可以分钟级的观测数据。

此外,卫星遥感、视频摄像头等也可以开展部分观测。预报员可以依据潮位的变化、天气系统的发展来发布风暴潮警报。

目前风暴潮预报有两大特点:

一是预报时效较长,在风暴潮发生之前的3天、5天甚至更长时间,便开展风暴潮预报,留出更多的防御时间;

二是发布渠道较广,当风暴潮来临的时候,大家可以通过电视、广播、微博、微信、短视频、新闻客户端等平台来获取预报信息。

海浪的预报也是如此,要经过一条很长的产业链才能制作出来。

首先,通过气象和海洋卫星、浮标、海洋站等组成的观测网获取大气和海洋的运动状态;然后,数据经过各级信息中心传输汇总到预报中心;随后,观测数据经模拟计算后,产生未来1-2周的数值预报;这时预报员结合天气学和海浪学知识对数值预报进行研判并拟定预报意见、形成预报表格等;产品制作人员对预报员提供的预报意见进行剪辑;海况主播上镜解说海浪状况;再经后期处理变成电视预报产品,由电视台播放。

至于海啸这种破坏性较大的灾害,目前还无法进行准确预测,主要通过完善地震、海啸监测网络,构建更加完善的海啸预警系统来实现海啸的快速或实时预警,最大限度减轻海啸灾害的影响。由于海底地震可能发生在全球大洋俯冲带的任何区域,所以海啸的监测与预警首先要具备听“地”观海的能力。

这种能力可以通过三张网来实现:全球地震监测网、全球海平面监测网和全球深海海啸浮标监测网。它们会源源不断地向预警系统汇集监测信息;海啸预警综合信息处理系统会快速地处理、分析、计算、识别危险的地震和海啸特征参数;根据这些信息,预警人员进行海啸预警产品的制作,最后通过电视、广播、网页、短信、微信、微博等途径发布海啸预警信息。

筑牢生态海堤,构建生命防线

作为一种宝贵的生态资源,红树林生态群落是海岸防护林的第一道防线,被公认为“绿色的海岸卫士”。红树林纵横交错的根系与繁茂的枝叶和强壮的树干形成一个稳固的网络支持系统,牢牢地扎根于滩涂上,形成一道道严密的栅栏,增加了滩面的摩擦力,能够使海水流速减小50%以上,抵御台风引起的海浪和风暴潮袭击。

不仅如此,它还进化出了极其特殊的“胎生”繁殖方式,它的果实在树枝上生长为一颗颗胎苗,成熟后自动脱落并随着海浪和海流飘散开,遇有合适的滩涂就会定居下来形成新的红树林。

1958年,福建厦门曾遭受一次历史上罕见的强台风袭击,12级台风由正面向厦门沿海登陆,随之产生的强大而凶猛的风暴潮,几乎吞没了整个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但在离厦门不远的龙海县角尾乡海滩上,因生长着高大茂密的红树林,结果该地区的堤岸安然无恙,农田村舍损失甚微。

面对海啸灾害,红树林同样表现优异。2004年,印度洋海啸袭向周边12个国家和地区,造成23万人死亡。而距离海岸仅几十米远的172户家庭却幸运地躲过了海啸的袭击。原来,这里的海岸上生长着一片茂密的红树林,成片的红树林不仅没有被排山倒海的海浪摧毁,还守护了岸上渔民的生命。

印度洋大海啸后相关的研究和调查结果基本形成一个共识: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均为红树林受人为干扰破坏严重、林相残破,或没有红树林生长的海岸地区。相反,有高大茂密红树林生长的地区死亡人数和财产损失显著较少。因此,通过采取有效保护、重建红树林防护带体系,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甚至抵消海啸的破坏力。

与其亡羊补牢,不如防微杜渐。

加强红树林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完善海洋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做好防灾减灾宣传等所有的努力,都是在让我们离灾害远一些,再远一些,离安全近一点,再近一点。

责任编辑: 陈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