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我国湿地保护迈入新阶段

2022-11-04 08:18:46 来源: 人民政协报 作者:

2022年,对我国湿地保护工作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2022年,是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湿地保护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将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中国湿地保护进入法治化发展新阶段。

2022年11月21日—29日,我国将在湖北武汉举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这是我国首次承办该国际会议。此次国际盛会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的同时,也将向世界展示中国湿地保护成效,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

同时,2月2日,将迎来第26个世界湿地日。本届主题是“珍爱湿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届时,国家林草局将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在长沙联合举办2022年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宣传活动,发布《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

在迎接第26个世界湿地日之时,让我们一起了解中国的湿地保护工作——

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世界1/5人口需求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

30年前,1992年,我国正式加入《湿地公约》,把保护湿地作为对维护地球生态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参与世界可持续发展进程的一项庄严承诺,从此掀开了中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事业的新篇章。

“加入公约以来,中国湿地保护经历了摸清家底和夯实基础(1992-2003)、抢救性保护(2004-2015)、全面保护(2016-2021)三个阶段,随着湿地保护法出台,我国湿地保护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阶段。”在1月10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草局湿地司司长吴志民这样总结中国的湿地保护工作,“中国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1/5人口对湿地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种需求,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了解,自2003年国务院批准发布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以来,中央政府已累计投入198亿元,实施了4100多个工程项目,带动地方共同开展湿地生态保护修复。28个省区市先后出台了湿地保护法规,湿地保护管理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逐步确立。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指定了64处国际重要湿地,建立了602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600余处湿地公园和为数众多的湿地保护小区,湿地保护率达52.65%。

我国还是全球首个完成三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国家,国土三调正式将湿地列为一级地类。各地建立了湿地调查监测野外台站、实时监控和信息管理平台并逐步纳入国家林草感知系统。

作为《湿地公约》常委会成员和科技委员会主席,30年来,我国深度参与公约事务和规则制定,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湿地保护法6月1日起施行

30年来,随着一系列湿地保护工作的开展,我国湿地生态状况持续改善。但人们也发现,保护和利用的矛盾也在日益凸显,湿地遭受非法侵占、围垦、污染等现象时有发生。

而此前,虽然已有28个省区市先后出台了湿地保护法规,但在国家层面,相关法规分散在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森林法等法律中,已不能适应湿地保护的现实需要。

为此,我国针对湿地出台了专门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并将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

据吴志民介绍,该法律明确了湿地的定义和统筹协调与分部门管理的管理体制,建立了部门间湿地保护协作和信息通报机制,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解决了困扰我国湿地管理数十年的湿地概念和管理体制问题。

法律确立了对湿地实行总量管控制度、分级管理及名录制度,明确了各级政府的管理事权划分;对湿地保护与利用作出了具体规定,提出了湿地利用的正面要求和负面清单;并对建设项目占用国家重要湿地进行严格限制。

法律还针对泥炭沼泽和红树林湿地进行了专门条款的规定,也成为此部法律的亮点之一。

记者了解到,泥炭沼泽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碳库,单位面积碳储量在各类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高。正是考虑到泥炭沼泽湿地对生态环境的特殊作用,法律摒弃过去将泥炭地等作为荒废地、养花原料开采的发展方式,以立法的形式加强泥炭沼泽的保护,这也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重大举措。

国家湿地公园带动区域经济增长500多亿元

除了在工程、制度方面采取措施,建立湿地公园也成为中国湿地保护的重要举措。

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其中指出:在不具备条件划建自然保护区的区域,通过划建湿地公园等创新方式对湿地进行抢救性保护。

2005年,我国启动了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

吴志民解释说,国家湿地公园属于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自然公园范畴,是我国湿地保护修复的创新实践和重要抓手。公园一般划分为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和合理利用区三个功能区,合理利用区面积大都不超过10%。与一般性质的公园相比,湿地公园的主体定位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同时可开展科普宣教、生态旅游、生态养殖等合理利用活动。

数据显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家湿地公园通过“试点制”“晋升制”等设立方式,现已遍布全国31个省区市,总数达899处,全国各类湿地公园总数有1600余处。

通过建立国家湿地公园,有效保护了240万公顷湿地,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累计贡献超过500亿元,约90%的国家湿地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已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责任编辑: 陈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