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成效显著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花落武汉背后

2022-11-04 10:39:54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新华网武汉11月4日电(张潘)《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将于11月5日在湖北武汉开幕,这是中国首次承办这一国际湿地盛会。

这场国际湿地盛会花落武汉,意味着近年来武汉在湿地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果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河湖密布 湿地资源“家底”丰厚

武汉,地处“天元之位”,古云梦泽地带,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城中交汇,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之势,素有“江城”之称。

伴水而生的武汉,湿地资源“家底”丰厚。1624平方公里湿地,165条河流,166个湖泊,10个湿地公园、5个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9%,湿地资源居全球内陆城市前三。

2013年,沉湖湿地成功申报国际重要湿地。沉湖湿地因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被誉为“鸟类天堂”和“湿地水禽遗传基因保存库”,最多时有近8.5万只候鸟来此越冬。

武汉是全国拥有国家湿地公园最多的省会城市。近年来,武汉建成了蔡甸沉湖、江夏上涉湖、新洲涨渡湖、黄陂草湖、经开(汉南)武湖等5个湿地自然保护区;拥有东湖、蔡甸后官湖、江夏安山和藏龙岛、东西湖区杜公湖及金银湖等6个国家湿地公园,以及蔡甸索子长河和桐湖、江夏潴洋海、黄陂木兰花溪等4个省级湿地公园。

春日的青荇、夏日的荷塘、秋日的芦苇荡、冬日的候鸟……一个个湿地景观与武汉这座现代化大都市交相辉映,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生态优先 湿地保护成效显著

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武汉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出台《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将湿地资源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

武汉还率先在全国实施湿地生态补偿制度,每年安排1500万元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按每亩5-25元的标准实行分类补偿,让村民和鸟儿的矛盾逐渐缓解,也让保护野生动物的理念逐年深入人心。

近年来,武汉市大力推进湿地生态修复,实施了两江四岸整治、大东湖治理、六湖联通、四水共治、海绵城市、沉湖湿地保护修复等一批重大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投资总量超过一千亿元。

近五年来,武汉市退渔还湿9.5万亩,退耕还湿1万亩,并对天兴洲、祁家湾、府河等重点野生动物栖息地加强保护。

为了让湿地进一步融入百姓生活,畅通城市“毛细血管”,武汉在全国率先编制《武汉市小微湿地保护和修复指南》,建设了柏泉、杜公湖、汤湖等19个小微湿地生态修复示范点。未来5年,武汉将完成50个小微湿地建设,在市民身边打造一批集聚休闲、游憩、文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高品质公共空间。

从市民志愿者到“小湿地长”,从科研院所到社会组织,武汉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共抓湿地大保护的合力。

今年,武汉还启动了智慧湿地建设,通过构建实时监测网络,实现由传统大尺度管理向现代精细化治理转型。

湿地之城 受到国际社会认可

武汉今年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它是目前全球唯一人口超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

“国际湿地城市”是指按照《湿地公约》决议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由成员国提名、经《湿地公约》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独立咨询委员会批准、颁发认证证书的城市,代表一个城市对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

“国际湿地城市”申报标准十分严苛,拥有至少一处国际重要湿地是必要条件,且还有两项刚性指标:行政区域内湿地率在10%以上,湿地保护率不低于50%,让很多城市望而却步。

对于武汉这座人口超千万的超大城市来说,能够获评“国际湿地城市”十分不易,这和武汉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湿地保护密不可分。

有关专家表示,《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是中国首次承办这一国际湿地盛会,大会把主会场设在武汉,体现了对武汉湿地保护成果的认可。

责任编辑: 陈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