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研究:二十年探源中华文明五千年
2002年春,“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立项。这是一项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学科参与研究人文科学重大问题的国家级研究项目。从预研究启动开始,在科技部和国家文物局等部门的支持下,数百位学者矢志不渝、孜孜不倦投身其中。
探源,不仅仅是追寻中华文明的源头,也关注文明的形成过程和背后机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围绕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4处都邑性遗址,以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其他中心性遗址实施重点发掘,并对这些遗址周边的聚落群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详情
2022年3月2日航拍的良渚瑶山遗址。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回应质疑:中国提出人类文明的判断新标准
“探源工程实施期间,我们对世界几大原生文明进行了分析,发现它们并非都符合‘三要素’标准。”王巍说,“比如中美洲玛雅文明并未掌握冶金术,南美洲的古印加文明尚未发现文字,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印章上的图案也未被认可为文字。以冶金术、文字和城市为文明‘三要素’,主要是从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提取出来的“标准”,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探源工程根据中国的材料,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志的中国方案,即: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
这是中国学者对世界文明研究作出的贡献。“我对我们的方案是有信心的,它根据中国考古实际得出,而且在良渚能找到全面的证据链。”王巍说。
2017年,世界知名考古学家、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在上海博物馆作了题为“两个图符的故事:史前社会复杂化的不同途径”的公众演讲。他说:“如果放在世界的框架上来看,良渚把中国国家社会的起源推到了跟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文明同样的程度,几乎是同时的。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的其他地方,也发现了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类似于国家社会的文化和遗存。”
在台下听讲座的王宁远深感震撼。“占据世界考古学主流地位的欧美考古界,终于主动表达了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认可。”王巍也曾当面问过伦福儒:良渚进入了文明社会吗?伦福儒回答:如果这都不是文明,那什么是文明?>>详情
2022年3月2日,游客在良渚博物院观看玉璧。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科技考古:多学科助力解开远古文明谜团
如今,考古学已经成为一门广泛采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的交叉学科。王巍2018年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曾总结,探源工程极大促进了各种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客观上也推动了相应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多学科的有机融合。
碳14测年,为深入开展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时间标尺;古DNA研究,获取人群迁徙、基因交流、氏族社会性质等认识;同位素分析,能解密新石器时代祖先的食谱;冶金考古,能探究多种金属制品的起源、青铜器的合金成分、矿料来源……
在被认为是夏都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环境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人骨考古、冶金考古、玉器与陶器科技考古等多种手段介入,研究它的绝对年代、周围资源与自然环境、人群构成、生业经济、手工业技术、文化交流……一个距今数千年的广域王权国家的面貌,变得越发清晰。
以前,其他学科和考古学的合作,更像 “来料加工”,帮忙测定年代,分析样本,大家“各干各的”。但探源工程要求从一开始各学科就紧密结合,其他学科也要参与到标本测定结果的解释中来,和考古人并肩作战,实现考古目标。>>详情
2022年3月2日,游客在良渚博物院观看刻符陶罐。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溯源不停:想向前再探3000年
如今,探源工程已进入第五个阶段。截至2018年6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团队累计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其中以外文或发表在国外学术期刊上的论文近400篇,出版专著80余部,培养博硕士研究生及博士后200余人,实现了预先设定的多项目标,并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多学科联合研究古代社会的道路。”中国社科院历史学部主任、研究员王巍说。他也是探源工程第一至四阶段项目负责人、执行专家组组长。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一段没有被文字直接记载下来的历史。”同为项目负责人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说,“到今天,我们已经可以对这段历史进行描述,从而填补了历史上这一关键时段的空白。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也是世界人类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的工作还填补了世界文明史上的空白。”>>详情
“促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和内在动力是什么?又形成了哪些文化基因?陶寺和石峁古城已经使用了瓦,但是瓦的使用后来为何中断?长江中游的石家河遗址,为何会出现大量的红陶杯,有何用途?等等,都需要学者们一一去破解。”王巍说,“下一步,我们还想向前再探3000年。”>>详情
编入教材:让下一代更加了解我们的历史
自2018年,为了在青年群体中更好地普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相关成果将编入中小学教科书。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表示,现在初中用的历史教科书对照“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修改方案已经确定,内容也基本确定下来了,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根据项目新成果,增补了一些知识,如石峁文化、屈家岭文化、宝墩遗址等;二是根据项目新成果,在原有的表述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三是根据项目新成果,更新教科书里的一些图表。目前,初中教科书已经修订完毕,高中历史必修教科书关于中国史这部分也已编完,高校的《考古学概论》教材也做了适当调整。
2019年夏,王巍参与修订初中历史教材。那次修订后,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新的重要考古发现。“我们要及时把考古学的成果加进教材,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王巍建议编撰《中华文明读本》,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增进青少年对中华文明发展脉络的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