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国家公园丨快进来看,这里是大熊猫的“智能新家”

2022-04-14 14:05:55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陈科 史俊斌 颉满斌

陈科 科技日报记者 史俊斌 颉满斌

在动物界内,谁圆滚滚、胖嘟嘟、慢吞吞,却“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万人迷”的魅力,让无数人为它“倾心”?这恐怕非大熊猫莫属了。

2021年12月24日,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雅安宝兴片区通报称,近日工作人员在整理红外相机资料时,发现位于蚂蟥沟磨子沟对沟的10号红外相机,监测拍摄到了大熊猫母子同框画面。这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天空地”一体化实时监测平台初步建成后,第二次拍摄到母子同框画面。

10月12日,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通过建设国家公园,这场地跨四川、陕西、甘肃3省,由国家主导、关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最高级别的保护也迈入了崭新阶段。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中,“滚滚们”如何更好地被保护?“天空地”一体化实时监测平台、“大熊猫”AI识别系统等一系列崭新科技手段,正为大熊猫们打造智能新家。

“熊脸识别”不仅仅识别“熊脸”

近年来,四川、陕西、甘肃等地野生大熊猫活动明显增多,居民偶遇野生大熊猫的报道屡见不鲜。在今年3月,大熊猫国家公园甘肃管理局白水江分局野外固定监测系统多次记录到大熊猫的活动场景。在监测探头拍摄的画面中,大熊猫后腿抬起在树上做标记的行为,据管理人员判断,该行为一是标记领地,二是为了吸引异性。

这样的场景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雏形后,已多次出现在监控画面内。


红外监测相机拍摄到的野生大熊猫。受访对象供图

近年来,白水江管理分局与相关企业合作,完成了14套野生大熊猫空间视频监测体系,配套完成监测数据展示、传输、储存体系,结合大熊猫管理、科研设计的73条监测样线和340多台红外相机组成空-地监测体系,配合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配置的近20架无人机,基本创建完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雏形。

“监测体系中使用了‘AI识别’系统,能够有效识别野生动物种类,逐步实现大熊猫个体识别。”大熊猫国家公园甘肃管理局白水江分局长刘兴明说。

据了解,这项熊猫识别系统的技术是野生动物监测中的一项突破,野生动物进入监控区之后,系统可自动识别、拍摄并生成文件夹统一存放、管理视频片段。参与该系统建设的相关技术专家表示,“熊脸识别”系统比人脸识别系统难度大,因为“熊脸识别”不仅仅识别“熊脸”,还有它身体的其他部分,需要通过训练机器来识别它。

3年来,白水江管理分局通过监测发现大熊猫带仔同框影像多次,说明园区大熊猫数量稳步增加,发现伴生物种也在增多,监测区域生态保护良好;通过监测体系收集各类表格、红外照片、红外视频、野外工作照片10多万张(份),空间视频监测时长达66000多小时,为开展科学研究、生态建设、生态教育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今年5月,在陕西秦岭,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省管理局布设的野生动植物监测红外相机还拍摄到了野生棕色大熊猫。透过红外相机镜头可以看到,这些大熊猫没有“黑白照”,而是穿了“棕白相间”的外套。

多项技术为大熊猫置办“智能新家”

2017年1月,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全面启动,这是我国首次以“伞护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进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作为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边界清晰,以保护大熊猫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区域。大熊猫国家公园面积为2.7134万平方公里,分为四川省岷山片区、邛崃山——大相岭片区,陕西省秦岭片区和甘肃省白水江片区,其中三者所占面积分别为四川20177平方公里,甘肃2571平方公里,陕西4386平方公里。


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的野生大熊猫。马文虎摄

在如此广袤的保护区内,实现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离不开科学手段。

在12月3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会同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政府召开局省联席会议,部署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重点工作时提出,“要建设高水平、立体化的生态监测系统,强化监测成果应用,推进科学管理”。

12月22日,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管理局和大自然保护协会指导下,首个大熊猫保护5G消息应用“熊猫驾到-Panda's coming”正式发布,并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管理分局正式应用。该应用可通过5G消息的“护林行动”功能,帮助护林员完成熊猫监测数据实时回传、巡护打卡、巡护报警等日常工作,提高巡护效率并减轻护林员的工作强度。同时,可用户还能在手机自带的短消息界面,参与大熊猫保护的线上互动。

而在陕西省秦岭大熊猫国家公园,运用5G专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施高效管理的5G数字生态监测平台已投入使用,该平台可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和大数据中心,及活立木茎干生长监测、荧光气孔监测、人脸识别、智能AI、物联网水文监测等,轻松进行大数据采集和分析,实现水质预警、大气预警和森林防火等功能。

同时,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大熊猫国家公园栖息地质量提升与智能平台研发示范”已启动,该项目以大熊猫国家公园栖息地和低效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等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质量分级,将研发大熊猫栖息地质量提升和人工林多重效益构建的关键技术及大熊猫国家公园智能管理平台。

“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启动以来,四川省整合投入资金近4亿元,通过大熊猫的‘伞护效应’,协同保护其他8000多种伴生动植物。”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总规划师王鸿加表示,该平台建设成功后,将实现栖息地质量等级评价标准化、保护与社区绿色发展和谐化、监测和管理智能化、保护成效可视化与及时化目标。

责任编辑: 李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