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树文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在6月4日举行的浦江创新论坛区域(城市)专题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认为,在被硅谷模式震动的30年后,基于人才和城市公共配套服务优势的大都会将重新回归,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集中地。这也是上海与长三角城市联动,在原始创新策源、人才、市场形成区域合作创新链的原因所在。
专题论坛会场 主办方供图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同时也是世界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城市)专题论坛专题论坛重点围绕“协同集聚:新城市、新空间”主题,重点研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深化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全球化转型背景下我国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新模式等问题。
“一个国家能力的强大和这个国家城市群的强大直接相关。”通过生态效应、社会效应、经济效应数据的分析,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表示,京津冀、长三角和大湾区三大城市群,将助推中国提升在全球的地位,其中长三角的经济总量、人口总量以及增长速度在全世界排第一。
作为我国19个城市群的第一方阵,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到全国20%,是我国城市群发育程度最高的地区。针对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空间创新,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屠启宇指出了长三角实践中的新空间和规划挑战。
“长三角的实践基于中国本土实际,不唯书,不崇洋,能够为全球区域一体化提供示范。”屠启宇在演讲中表示,上海大都市圈、中国和新加坡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以及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以及G60科创走廊等战略空间是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实践中出现的新空间。其中,自上而下的战略空间如临港新片区,总体上是先定政策,再赋予功能,再配空间,这就造成了空间上的被动和缺位。屠启宇认为,应该充分研究基地的势能变化和发展潜力,强化规划片接外协同空间,协同方向的研究预判与部署。
科技创新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寻求经济合作的关键因素。“前店后厂”曾是香港与珠三角经济分工模式。在信息技术革命阶段,香港逐渐衰落,中国大陆迅速崛起。随着世界经济重心从欧美向中国转移,高新科技的发展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重要机遇。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教授叶嘉安指出,高新科技合作、国际金融以及生产性服务将成为香港寻求粤港澳城市群新的经济合作模式的重要因素。
科创中心建设也正成为西部城市群经济协同发展的核心纽带。记者在会上了解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也正协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重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波表示,成渝地区科创中心建设突破的关键环节要强化横向联合,推进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走廊的建设,特别是和长三角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协同和配合。深化内部协同,促进川渝创新资源的共建共享,尽快完成协同创新的生态服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