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二次感染不值得讨论,当下最重要的是疫苗和药物

2020-10-23 09:38:05来源: 中国科技网综合 作者: 赵卫华 李忠明 何沛苁 刘垠 操秀英

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操秀英

截至北京时间10月22日19时30分,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41570833例,死亡病例1137703例。包括美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国在内的至少26个国家,单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均超过千例。

10月22日下午,在2020浦江创新论坛开幕式暨全体大会举行的“科技创新与全球健康共治”对话环节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等多位嘉宾各抒己见,为抗击新冠疫情“开药方”。

中国有信心控制住输入性疫情 二次感染不值得讨论

恰逢秋冬季又是呼吸道传染病特别是季节性流感高发,中国该如何防止输入性病例?

“中国对第一波疫情的防控比较成功,第二波的防控现在主要是输入性疫情,按照中国已有的防控策略,在最近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中国的防控也非常理想。”张文宏坦言,如果能够严格地遵循现有防控策略,有信心控制住输入性疫情。

张文宏表示,这次疫情的走向取决于全球是否能整体控制住,否则哪怕中国控制得很好,疫情也不会结束。

“我们要等待能有效治疗的药物,使得重症病人病死率下降,还有有效的疫苗,让非常脆弱的人群得到保护。”张文宏说,大家都在等待科技创新的曙光露出地平线。

张文宏说,要等到药物或疫苗出现,才算是吃下颗定心丸。“我相信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针对媒体报道中有些个别二次感染的病例,张文宏又说了大实话。“这个问题今天不值得讨论,因为在全球4000万感染人当中,大家认为有可能是二次感染的才9个人。”

张文宏推测,这9个人要么是病例或测序的原因,要么是病人本身免疫学的原因。“‘二次感染‘如果成为问题,一定会有更多的病人出现,我认为今天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第一是疫苗,第二是药物,其他都不成为问题。”

国际合作是狙击疫情的“金规则”

至于秋冬所谓的流感等疫情,张文宏说,每年都是如此,今年因为防控新冠大家会更加谨慎。而下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全球如何打破疫情控制的不平衡,这需要各个国家的合作和科技创新。

“今天疫情的发生不是局限在一个国家,病毒是没有国界的,是各个国家共同的敌人。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尽快遏制疫情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也强调。

陈凯先认为,从抗疫经验看,起码在两个方面可以加强国际合作。一是研究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病毒基因组测序的顺序、病毒蛋白重要作用部位、结构生物学顺序,这些研究结果迅速公布,全世界科学家大家共享,对于药物、疫苗的研究非常重要。”

他举了一个例子。上海科学家们发现老药来氟米特能够很好地在体外遏制病毒,需要临床研究来验证体内效果。英国一个基金会赞助了该研究,拨出150万英镑赞助在中国、英国、印度开展临床研究。

二是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需加强合作。陈凯先说,一个国家的研究成果能够被更多国家共享,会成为抗疫的有力武器,对药物、疫苗、研究方法和策略来说尤其如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认为,当前各国应共同努力降低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如果死亡率能够下来,它肯定就像普通感冒一样比较容易控制。”他说,降低死亡率,应综合研究各国病例总结经验,创新救治措施。

“疫苗也很重要,如果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都控制住了,疫情也就很好被控制了。”陈尔真说。

突发重大传染病研究的“欠账”要补

陈凯先认为,科技在此次抗疫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和短板。

“一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像上海的科技工作者在抗新冠药物研究当中发现一些新药,推动临床前研究,正在进入临床,这些成果在《Nature》上发表了很多篇论文。”陈凯先以药物研发为例说,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长期以来我们在药物研究领域对重大突发传染病的技术储备、成果储备还比较薄弱。”

究其原因,他分析,长期以来,我国科学计划对突发重大传染病药物研究的布局和支持比较薄弱的,未将其放在重要位置。此外,药物研究领域缺乏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以及药物评价手段。

陈凯先说,这些领域的加强,不但对应对和战胜此次疫情有重要意义,更对未来迎接可能发生的新疫情的挑战有长远价值。

陈尔真对此有同感。“高端呼吸机等技术设备仍是短板。尽管有一些国产设备,但是核心技术性能还不能达到临床需求。”他说,只有攻克这些核心技术,才能救治重症患者,降低病死率。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李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