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从各管“一亩地”到共下“一盘棋”

2020-05-23 13:37:43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张晔

科技日报记者 张 晔

“沙蓬全身都是宝,它的种子能与藜麦相媲美,枯枝能防风固沙,提取的黄酮还能制作新型中草药抗菌剂。”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马小飞说。

沙蓬,原本是一种毫不起眼的荒漠野草,如今却担起西部荒漠绿化与东部水体环境治理的重任。

今年五一,一万亩沙蓬在腾格里沙漠“生根发芽”,将带动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地区近千户农民致富。等到10月,成熟的沙蓬将被运往千里之外的江苏海安,其茎秆中提取的黄酮,解决东部地区水产养殖过程中因抗生素滥用而导致的病菌耐药性增加、水产品抗生素残留等棘手难题。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巨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始终是绕不开的重大问题。

纵横联动,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正形成

京津冀区域健康状态实现互认,极大地便利了三地人员流动;长三角一体化也大步向前,长三角三省一市正在编制区域产业地图,推进科技创新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瞄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

我国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经济发展中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齐步走”,而是要发挥比较优势,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施了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等一系列重大举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我国相继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

随着这些战略的实施,我国各区域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区域发展差距逐渐缩小,重大战略的引领作用持续显现。

按不变价格计算,2018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分别为7.2%、8.2%、8.5%和6.1%,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领先于东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东部地区和最低的西部地区之间的相对差值,从2003年的2.5倍逐渐缩小到2018年的1.8倍。

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引领作用强劲。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84580亿元,比上年增长6.1%;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237253亿元,比上年增长6.4%。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说:“立足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通过重大国家战略,将不同区域板块和横跨东中西、连接南北方、沟通国内外的重要轴带相耦合,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协同性不断增强。”

改革创新,让技术、人才自由流动

一个辽宁的科研团队,通过上海的产学研服务平台,解决了江苏企业的技术难题。这个看似复杂的合作,仅靠一张小小的“共享创新券”就顺利实现了。

2018年底,位于江苏昆山的福立旺精密机电(中国)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昆山—上海科技创新券综合服务平台发布技术需求,沈阳理工大学副教授周琦团队“揭榜”后,研制出切割光伏硅片的利器。2019年,该公司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销售额、利润同比翻番,还得到创新券兑现补贴30万元。

截至2018年底,上海向江苏、浙江、安徽输出技术超过3300项,技术交易金额达173亿元。

2019年9月,上海嘉定、江苏苏州、浙江温州和安徽芜湖率先签署《深化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战略协议》。今年1月,上海市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提出构建长三角科技资源数据目录体系,建立区域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服务机制,拓展科技创新券、四新券通用通兑范围和领域。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龚勤林表示,区域协调发展的本质要求是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不仅在区域经济系统内部自由流动,而且还要在不同经济区域之间合理流动,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

曾经各管“一亩三分地”,如今共下“一盘棋”。在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不断突破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各类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生产力布局日趋优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更加均衡、更高层次迈进。

生态补偿,守住好山好水的好机制

新安江连接安徽、浙江两省。10年前的新安江,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养鱼网箱,严重影响下游的千岛湖水环境。

2012年,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正式启动,以政策和经济激励机制为杠杆,推动上游地区主动保护、下游地区支持上游发展。现在的新安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山水画廊已成为当地的旅游名片,村民的腰包通过开展美丽乡村游快速鼓起来。目前,“新安江模式”已在全国8个省区市推广。

过去,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一方面严重制约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保护成果的不合理分享,也加剧了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因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成为促进地区间协调和公平发展的重要手段。

2018年,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其中,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被视为采用市场化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创新。

补偿机制鼓励生态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流域下游与流域上游,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建立横向补偿关系。同时,健全资源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利益补偿机制,围绕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能以及其他矿产等重要资源,确保资源价格能够涵盖开采成本以及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等成本。

目前,已有多个省市正在积极探索生态补偿的实践模式。如山西省就煤炭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探索制定了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补偿政策方案;江西省针对东江源区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形势,与广东省积极协调,谋求建立流域上下游间合理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在长江经济带,长江上游云贵川三省共同出资2亿元设立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基金,长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苏、浙江、湖北等省份也相继建立了省内生态补偿机制。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要着眼于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既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合理分工,又要全国一盘棋,注重区域间的协调、协同,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

截至目前,我国已构建起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区域协调战略体系,以“五位一体”总布局为统领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民族复兴伟大奋斗目标的最终实现提供了坚实保障。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姜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