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凤
“强化扶贫举措落实,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健全和执行好返贫人口监测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成果……”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脱贫”这一关键词高频出现。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 7年累计减贫9348万人,贫困发生率7年累计下降9.6个百分点。
如何让脱贫人口彻底与“贫困”绝缘、不返贫,在乡村振兴中迈向富裕,也是本次两会中,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扶持就业、抓好教育、司法救助”“促进资金和技术的结合”“脱贫不返贫,需要有产业基础,能持续造血”22日,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多位代表、委员为彻底脱贫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连云港市农科院院长徐大勇
提防因病、因自然灾害等原因返贫
“想让农民彻底脱贫过上小康生活,还得继续巩固基础,促进资金和技术的结合,形成产业基础。”与农业打了半辈子交道,全国政协委员、江苏连云港市农科院院长徐大勇最关心的,还是三农。
2017年,徐大勇挂钩帮扶连云港市赣榆区厉庄镇杨岭村,那里是省定经济薄弱村。
“那时,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扶贫基金盖好的大棚迟迟进入不了生产,没有人承包。老百姓以前只种花生、小麦、玉米谋生,种植蔬菜大棚能不能挣到钱,他们不了解,也不相信。”徐大勇立即带领连云港市农科院的两位科技员,将它们选育的辣椒、西红柿的优良品种,带到杨岭村。
“我们手把手的教农民种植、防治病虫害,示范种植给他们看。”徐大勇说,技术员们给农民带去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希望,经过技术推广,一亩大棚的产值能达到年均2万元,是种粮的8倍左右,20座大棚迅速投入使用。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副镇长聂永平
在江苏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先锋村,近年流转4000多亩土地,种植碧根果、铁皮石斛、百合、艾草、银杏等高经济价值的作物,目前每年的土地管理收入就有80多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也大幅提高。“因地制宜地引进项目,让村里有了持续造血能力。”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副镇长聂永平说。
不过,常年跟三农打交道,徐大勇发现,如果农产品出现了销售难和价格下降、农民工外出务工收入下降,农村家庭都可能再次返贫。
“在取得脱贫攻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防止返贫。”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万顺机电集团董事长周善红表示,近年来的脱贫攻坚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但也要提防,还存在因重大疾病、事故、丧失劳动能力、自然灾害、扶贫产业不具有延续性等原因可能造成的返贫。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万顺机电集团董事长周善红
防止返贫需上一套组合拳
如何让农民彻底与贫困挥手告别,代表委员纷纷支招。徐大勇建议,首先,可设立为期3-5年脱贫巩固期,做到“政策不变,队伍不散,力度不减”。
其次,他认为,各地可以现行省定脱贫标准为基数,设置农村常住户籍家庭人均年收入和村集体收入监控线,建立防返贫监测系统,适时掌握农村经济变化。对易返贫、致贫低收入家庭,及时给予精准防贫救助。对集体收入下滑严重乡村,要一村一策,研究对策,引导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农村脱贫,需要资金和技术的结合,形成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徐大勇建议,要多方筹集资金,建立防贫救助基金,建立常态化资金筹集方式,建立稳定基金;同时强化扶贫资产监管,摸清帮扶资金投入情况、扶贫资产情况、扶贫资产收益情况,确定权属,规范管理。
聂永平建议,要打造扶贫产业,让农村有持续造血能力,维持稳定收入。
周善红则认为,“防止返贫的关键是扶持就业,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支持农民就近就业创业,让返乡农民工能打工、有收入;防止返贫的根本在抓好教育,大数据表明贫困群体大部分文化层次低,建议加大力度改善贫困地区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师资和教学质量,鼓励捐资助学,改造学校设施,城乡学校互帮互助,政府定向培养教师,向乡镇输送优秀的师资力量等。”同时,他建议完善司法救济制度,防止弱势群体受侵害返贫,充分保障救助资金,完善健全救助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