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 Copyright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aily, All Rights Reserved
- 科技日报社中国科技网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5116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88406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500060
10月1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都有为在开幕式结束后作了题为《功能材料进展》的主旨演讲,83岁高龄的老人,精神矍铄,他的精彩分享不时引来现场阵阵赞叹声。在演讲后的采访中,都院士毫不掩饰自己对淄博这座城市的欣赏,“参加了这么多届新材料技术论坛,今年是变化最大,也是最让我感到惊喜的一届。”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维民是润滑材料与技术专家,多年来始终走在润滑材料方面前沿。此次虽是他第三次参加新材料技术论坛,但他笑着告诉记者:“我和淄博的缘分可不止于此,今年这样的特殊情况下,我来了淄博四次。”
“参加过很多届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今年可以说是美丽‘蝶变’,新起点新平台“。站在“淄博珍珠”C馆的场馆内,中国科学院院士、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专家宋振骐,对今年“一展一会”给予高度评价。他说本届展会在原有基础上,融入了很多新思维、新理念,专家层次高,有学术有产品,集聚的新材料领域更精更细,让人眼前一亮。
“淄博以往18届新材料技术论坛都是单独举行的,今年融入了博览会的概念,实现了展坛相融的嬗变,琳琅满目的国际化、专业化博览会,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学术与产品相呼应,这是一种好的设想与安排,一展一坛必将成为淄博技术交流、产品展示的大窗口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大平台。”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研究员曹春晓说。
“我现在正在研究超透镜,它能突破现有光学镜片的分辨率极限,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手机和照相机就能拍到纳米大小的物体了,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美国,但他们最大只能做到直径1厘米,而我的技术能做到直径1寸以上。”
崔洪芝教授,这位山东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自1989年硕士毕业到山东科大以来,始终工作在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第一线,脚踏实地做科研,诠释了一名科研工作者平凡中的伟大。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不仅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更要有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面对一系列亟需解决的卡脖子技术,我们怎能不奋斗、不努力?”
推开5楼办公室的门,打开电脑,检索业内期刊最新的文章……汤艳峰一如往常不到8点就来到学校。看了看日历,今天是8月21日周五,这个暑假没有安排妻子和女儿外出旅游,他有些内疚。但是,一想起明天又要召开团队组会,汤艳峰又打起精神开始搜集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