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如过眼烟云,老纺织基地要建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

2020-06-12 00:40:38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乔地

科技日报记者 乔地

历史如过眼烟云!上世纪80年代以前红透半边天的老纺织基地,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但郑州市文物局近日的一则公告——依托原国棉三厂办公楼、车间等文物建筑,将正式开工建设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并向社会公开征集藏品——再次把人们拉回那逝去的峥嵘岁月。

郑州市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筹建办公室相关人员介绍,郑州市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依托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郑州纺织工业基地(郑州国棉三厂)规划建设。“博物馆建筑面积约13000平方米,实际展陈面积9000多平方米。计划2021年博物馆基建工作完成,2022年面向公众开放。”

遗址博物馆规划图

郑州国棉三厂始建于1954年,曾代表着郑州纺织工业的高光时刻。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四通八达,交通优势明显,是当时中国棉花产业的集散地,再加上豫北、豫南地区又是主要的棉花产区,因此在上世纪50年代,郑州和咸阳、石家庄、北京被国家确定为“四大新兴纺织基地”。“在国棉厂建设之前,郑州火车站以西都是农村,正是因为这几个厂,拉开了郑州西区建设的序幕,对于郑州整体城市的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此,从留存城市记忆、记录城市发展轨迹这个角度来说,郑州市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有它独特的意义。”

苏式建筑

上世纪60-80年代,郑州六大纺织厂峥嵘并立、飞速发展。纺织行业为国家创利税71亿元,是当时投资的30倍,为郑州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郑州也自此成为“全国六大纺织基地”之一。

1986-1990年,企业自主能力的增强,如郑棉五厂3000头气流纺,六厂4800绽化纤毛纺生产线,郑州印染厂年产2200万米的装饰用布。在1958年,国棉四厂还研制出了我国首台喷气织机。“七五”以后,还引进了国际先进纺织设备,形成了一条能生产各类高质棉纱与优质坯布的生产线。这几个厂国棉,用骄人的业绩和超前的技术改革,撑起了郑州纺织业的宏伟大厦。经济效益最好的年份是1981年,这一年它们的工业总产值达到7.1亿元,利润12302.7万元,税金9463万元。那时的国棉厂一带,是郑州市最繁华的地方。

目前的厂区

但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没落,国棉五厂、六厂等更被实施政策性破产。各单个企业正在以每月200万-400万元的速度在亏损,全行业每月亏损亿元以上。到90年代以后,抑或是由于企业体制改革步伐的步步落后,曾经记录过整个郑州半个世纪发展历史的国棉大厂彻底跌入了没落的深渊。历次改革的淘洗,除了一声接一声的叹息,没有留下什么。让世人能摸得着看得见的也仅是那些在风中依然屹立着的大门。往日的威严与繁华,早已被荡涤一清。

郑州市政府决定在国棉三厂原址上建设一座纺织工业博物馆。将来,这个博物馆会记录下当年那些女工曾经的辉煌,让后人牢记她们的光荣。国棉企业不仅曾经造就了郑州经济的繁荣,也造就了独特的郑州“西城文化”,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财富,在郑州甚至河南历史上,这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该工作人员还说,郑州市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选择在国棉三厂建设,“一方面,三厂的办公楼和车间等建筑既是市文保单位,又在首批郑州市中心城区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对于文物保护和利用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国棉三厂的苏式建筑,最具时代特征和代表性。”

据悉,博物馆将主要通过场景复原和情景再现的方式,重现已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工业时代,使游客在游览、体验工业时代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感人故事中,体会郑州产业工人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和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风貌。

本次博物馆面向公众征集藏品的范围,涉及能真实反映郑州纺织工业产生、成长、发展历史进程及其历史贡献的代表性实物以及档案图书资料;能真实反映郑州1903-1990年这一历史时期工业发展历程及其历史贡献的代表性实物以及档案图书资料;能真实反映郑州纺织工业以及电力、机械制造等代表性工业门类生产、经营、销售、管理、工艺设备流程的代表性实物及档案图书资料;能真实反映郑州1903-1990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至1990年工人生活面貌的代表性实物及档案图书资料。(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岳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