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8日,主题为“保护文物·传承文明”的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辽宁沈阳举行。其间,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博和文旅活动纷纷亮相,一批文物挖掘与保护前沿“黑科技”惊艳登场。
文化中国行 科技赋能典型案例|科技+文化“复活”馆藏千年文物
-
5月下旬,科技日报记者跟随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看基层”(东北行)主题采访活动来到这里时,正值一个晴天。道旁都是高大树木,一条黑蛇盘在路口一根光秃秃树干的顶部。考古人员说,它经常在这里晒太阳。往里走,还能看到蛤蟆从石头的缝隙里探出脑袋。
混合现实技术让革命遗址再现峥嵘岁月
-
端午期间,想感受旷古烁今的城墙古韵,南京城墙博物馆是个不错的去处。你可以驻足多媒体沉浸式影院,以第一视角身临其境地穿行于明朝首都南京的街肆弄巷,也可以站立在四重城垣沙盘旁,跟随多媒体立屏和投影,感受明初南京四重城垣环套的宏大城市格局。
穿越650多年光阴,数字技术留存南京城墙DNA信息
-
“一边游三孔,一边与孔子、孔子的弟子互动,创意十足,十分有趣!”5月30日,在山东省曲阜市三孔景区(即孔府、孔庙、孔林),游客刘长海体验了一次特别的旅行。他步入三孔景区,戴上混合现实(MR)眼镜,景区实景就叠加了虚拟数字内容,能言善辩的儒家先贤、孔子著名弟子宰予化身动漫形象“宰小予”,为游客讲述祭孔大典、万仞宫墙、杏坛讲学、十三碑亭等历史典故。
和“孔子”微信互动是怎样一种体验
-
5月29日,记者走进由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冯伟教授团队领衔的“馆藏文物数字指纹提取鉴别与身份智能管理关键技术”项目实验现场,只见在实验室中,一台显微探头相机在精密的机器臂操纵下,围绕着一尊古朴的“青铜鼎”进行自动定位、精确对焦以及图像信息采集。旁边的电脑屏幕上,实时展示着相机捕获的细致画面。最终,一个比头发丝还细的点位,经过上百倍放大,清晰地出现在屏幕上。
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科研团队:为文物建起“数字物纹”库
-
始建至今饱经1500余年风雨,云冈石窟依然风华绝伦。岁月更迭,这一瑰丽的世界文化遗产何以“青春永驻”?5月29日,科技日报记者来到山西大同,探寻石窟的不老“秘密”。
山西大同:科技助力千年石窟“青春永驻”
-
4万年很久远,但在宁夏水洞沟遗址博物馆,时光不再“遥不可及”,高科技让人瞬间“穿越”,回到旧石器时代。
水洞沟遗址:数字技术重现旧石器时代场景
-
“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近日,在浙江图书馆之江馆举行的“宋韵今辉阅享书香”2024长三角图书馆之夜文化活动中,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郑嘉励以唐宋时期杭州西湖的摩崖石刻为引子,带领观众踏上一段深邃的文化旅程。
浙江:“浙里文化圈”24小时不打烊
-
信息化时代,如何传承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的光彩?苏州做出了成功的探索。
苏州:数字化让非遗“潮”起来
-
在甘肃省嘉峪关市以西5公里处,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巍峨耸立。在茫茫戈壁滩上,它已历经了650多年的风雨洗礼。
甘肃嘉峪关:科技守护第一雄关
-
夜晚的景德镇流光溢彩、窑火不熄,古老的千年瓷都充满现代活力。依托御窑厂遗址出土瓷片建立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是著名的网红打卡地,这里24小时灯火辉煌,璀璨的瓷器向游客们讲述着火与土的千年传承与创新故事。
江西景德镇:智能扮靓千年瓷都
-
5月8日,借助由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打造的天回医简数据库,记者看到了这支在成都出土的珍贵汉代竹简,得以感受中国传统医学的深厚底蕴。
天回医简数据库:让千年简牍“青春永驻”
-
近日,在北京理工大学虚拟化身实验室,数字人“梅兰芳”在电脑屏幕上惊艳登场。今年是梅兰芳先生诞辰130周年,人们借助高逼真实时数字人技术,成功地再现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风采。这是一种极富创意的纪念方式。
“梅兰芳”风采再现 “数字人”接力传承
-
融合了大象、犀牛、虎豹、鸟雀等意象,一座“四不像”神兽巍然挺立。神兽背上,祭祀者头顶华美铜尊跪坐,再现了古蜀国祭祀的场景。近日,记者走进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见到了这尊通高1.589米的“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