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科技赋能典型案例丨香云纱染整技艺“动”起来

“我们把香云纱染晒过程游戏化,把它变成了一个游戏任务。用户完成整个染晒工序,就能获得属于自己的香云纱纪念品。”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硕士研究生蔡嘉雯7月9日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香云纱的“新生”需要更多表达方式。

科技日报 | 2024-07-12 07:24:57

文化中国行 科技赋能典型案例丨一件民族服饰的科技之旅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多彩而美丽的贵州民族服饰,无论是躺在博物馆里当“活化石”,还是散落在乡村绣娘手中成为精美刺绣,都因为科技的赋能,而更为光彩动人。科技日报记者近日走进贵州省博物馆,探寻“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焕新的科技之旅。

科技日报 | 2024-07-07 09:00:06

“王勃”与您共游滕王阁——虚拟数字人带来文旅新体验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6月26日,南昌有雨,赣江浑厚壮美。尽管此刻无法目睹秋水共长天一色,但游客周晓燕背诵完773个字的《滕王阁序》后,那如画之境已在其脑海中徐徐展开。

科技日报 | 2024-06-27 07:20:09

文化中国行 科技赋能典型案例丨高清直播带观众云端赏国宝

“双塔连线,共话古今。您正在收看的此次直播,将首次实现呼和浩特市丰州故城博物馆万部华严经塔,与赤峰市巴林右旗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的‘云端对话’……”不久前,科技日报记者在赤峰市采访时看到,大量文物爱好者正在通过手机观看一场特殊的直播。

科技日报 | 2024-06-24 07:37:06

文化中国行 科技赋能典型案例丨恍若置身万千宫阙

长安乐起,八方和鸣。一声秦腔吼出老秦人的精气神,全息投影将整个剧院变成了万千宫阙,激昂的鼓声、变幻的光电演绎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和鸣”,也将全场近2000名观众带入了“时空无界、梦想无远”的意境……盛夏之夜,在位于陕西西安灞河畔的长安乐·歌剧院里,大型驻场演出《无界·长安》在极富张力的舞台创意和前沿科技手段中,呈现出别样的生命力,为观众绘制出万象缤纷的丝路文明。

科技日报 | 2024-06-18 07:16:38

文化中国行丨研究性修缮保留长城“野味儿”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历史的见证,其修缮和保护工作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北京积极推动研究性修缮项目,坚持最低程度干预,保留长城古朴风貌,同时应用科技手段进行预防性保护,探索新的路径,努力让古老的长城在新时代焕发青春的活力。

科技日报 | 2024-06-14 07:28:13

文化中国行 科技赋能典型案例丨科技守护布达拉宫“不老容颜”

不久前,科技日报记者来到布达拉宫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科技日报 | 2024-06-13 07:15:06

文化中国行 科技赋能典型案例|科技+文化“复活”馆藏千年文物

6月8日,主题为“保护文物·传承文明”的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辽宁沈阳举行。其间,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博和文旅活动纷纷亮相,一批文物挖掘与保护前沿“黑科技”惊艳登场。

科技日报 | 2024-06-12 07:35:44

混合现实技术让革命遗址再现峥嵘岁月

5月下旬,科技日报记者跟随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看基层”(东北行)主题采访活动来到这里时,正值一个晴天。道旁都是高大树木,一条黑蛇盘在路口一根光秃秃树干的顶部。考古人员说,它经常在这里晒太阳。往里走,还能看到蛤蟆从石头的缝隙里探出脑袋。

科技日报 | 2024-06-11 07:28:40

穿越650多年光阴,数字技术留存南京城墙DNA信息

端午期间,想感受旷古烁今的城墙古韵,南京城墙博物馆是个不错的去处。你可以驻足多媒体沉浸式影院,以第一视角身临其境地穿行于明朝首都南京的街肆弄巷,也可以站立在四重城垣沙盘旁,跟随多媒体立屏和投影,感受明初南京四重城垣环套的宏大城市格局。

科技日报 | 2024-06-10 13:46:05

和“孔子”微信互动是怎样一种体验

“一边游三孔,一边与孔子、孔子的弟子互动,创意十足,十分有趣!”5月30日,在山东省曲阜市三孔景区(即孔府、孔庙、孔林),游客刘长海体验了一次特别的旅行。他步入三孔景区,戴上混合现实(MR)眼镜,景区实景就叠加了虚拟数字内容,能言善辩的儒家先贤、孔子著名弟子宰予化身动漫形象“宰小予”,为游客讲述祭孔大典、万仞宫墙、杏坛讲学、十三碑亭等历史典故。

科技日报 | 2024-06-05 07:21:52

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科研团队:为文物建起“数字物纹”库

5月29日,记者走进由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冯伟教授团队领衔的“馆藏文物数字指纹提取鉴别与身份智能管理关键技术”项目实验现场,只见在实验室中,一台显微探头相机在精密的机器臂操纵下,围绕着一尊古朴的“青铜鼎”进行自动定位、精确对焦以及图像信息采集。旁边的电脑屏幕上,实时展示着相机捕获的细致画面。最终,一个比头发丝还细的点位,经过上百倍放大,清晰地出现在屏幕上。

科技日报 | 2024-06-04 07:18:17

山西大同:科技助力千年石窟“青春永驻”

始建至今饱经1500余年风雨,云冈石窟依然风华绝伦。岁月更迭,这一瑰丽的世界文化遗产何以“青春永驻”?5月29日,科技日报记者来到山西大同,探寻石窟的不老“秘密”。

科技日报 | 2024-05-30 07:24:24

水洞沟遗址:数字技术重现旧石器时代场景

4万年很久远,但在宁夏水洞沟遗址博物馆,时光不再“遥不可及”,高科技让人瞬间“穿越”,回到旧石器时代。

科技日报 | 2024-05-29 07:34:16

浙江:“浙里文化圈”24小时不打烊

“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近日,在浙江图书馆之江馆举行的“宋韵今辉阅享书香”2024长三角图书馆之夜文化活动中,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郑嘉励以唐宋时期杭州西湖的摩崖石刻为引子,带领观众踏上一段深邃的文化旅程。

科技日报 | 2024-05-24 07:17:11

苏州:数字化让非遗“潮”起来

信息化时代,如何传承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的光彩?苏州做出了成功的探索。

科技日报 | 2024-05-22 07:45:38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