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静
1992年4月21日,一封由罗沛霖执笔,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共同讨论定稿并联合署名的《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报送给了党中央。从1979年到1994年,十余年间,正是在以这6位科学家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才最终促成了中国工程院的组建。
1994年6月3日,中国工程院在北京正式成立,这在中国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份历史性的建议
《建议》共5页,仅1000多字,言简意赅,从世界工程技术和技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为了提高工程科学技术研究、设计等能力,提升工程技术和工程师的地位,增强综合国力,《建议》提议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依据我国国情,《建议》还对这个新建学术机构的性质、任务,以及它与中国科学院(主要是技术科学部)的关系等提出了构想。
关于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必要性与紧迫性,6位科学家在《建议》中强调了两点。一是“本次科学院学部委员增选中,许多产业部门很有成就的专家、在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工程技术工作者都未能纳入,也说明了建立工程与技术科学院是极端必要的。”二是“建立工程与技术科学院后,我们就可成为(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联合委员会的正式成员,从而加强国际间科技和经验交流,得到益处。”
这份建议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1992年5月,党中央作出了肯定性批示,中国工程院的筹建工作正式启动。
复杂而曲折的过程
在这份建议之前,我国已有过倡议建立工程院的声音。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作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广大科技工作者为“科学春天”的到来而欢欣鼓舞。
我国的国际科技交流也陆续恢复。1978年,罗沛霖随中国电子学会代表团访美,参观了美国工程科技界最高水平的学术机构——美国国家工程院。在此次参观中,罗沛霖了解到美国国家工程院在奠定美国科学技术全球领先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同年,瑞典、美国、墨西哥、澳大利亚、英国的工程科学院发起成立了“工程科学院及同类组织会议”,后更名为“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Convocation of Academies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ical Sciences,简称CAETS)。该组织的主旨是讨论世界重要的工程科学技术问题;加强国际工程技术事业合作,促进经济和社会福利发展;鼓励尚无工程科学院的国家建立工程科学院。张光斗于1978年夏应邀参加该组织的会议。自此,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与该组织的联系日益增多。
当时,我国还没有成立工程院,并且由于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的名额有限,许多在工程技术方面贡献卓著的工程师无法进入院士队伍。罗沛霖、张光斗等科学家深刻地认识到,缺少了工程院,党和国家关于重大工程技术的科学决策会缺少权威的咨询意见以及论证评议环节,我国重大的工程技术和技术科学成果的鉴定无法进行。同时,没有院士头衔的专家在参与一些国际顶级会议时会面临困难。这一情况严重阻碍了我国工程界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也势必会影响到我国工程技术的发展。成立中国工程院的想法,在几位科学家的心中逐渐酝酿成型。
1980年11月5日,张光斗和张维经过长期思考和精心准备,撰写完成了《关于成立中国工程科学院的意见》。他们从拟建中国工程科学院的性质和任务、成立缘由、筹备办法、组织和条件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要使我国工业生产大大发展,加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减少引进外国装备,增加我国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重视并大力发展我国的工程科学……我国成立工程科学院,作为党和政府的咨询机构,能起到这方面的作用。”
1981年,罗沛霖联合张光斗、吴仲华和师昌绪等院士,在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的学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成立中国工程院的建议。此建议虽然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可,然而由于时机尚未成熟,提案没能实现。
几位科学家并未气馁。1982年,师昌绪、罗沛霖、张光斗、吴仲华4人联名在《光明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实现四化必须发展工程科学技术》的文章,阐明了工程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同时,他们再次在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全体学部委员会议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张光斗在会议上做了题为《建议成立中国工程科学院》的报告,说明成立工程院的意义和必要性。
同年,罗沛霖发表了《技术科学在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地位》《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中的若干经验的探讨》等文章,系统介绍了美国、日本、西欧和苏联的科学技术经验,强调中国要重视基础技术和应用科学等的发展。这些文章的发表对全社会形成对科学技术的认同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迎来突破性进展
1986年,罗沛霖倡议并起草了《关于加强对第一线工程技术界的重视的意见》,联合茅以升、钱三强、徐驰、侯祥麟等80余人,向全国政协提出了议案,再次明确提出成立工程院的建议。
1992年,罗沛霖、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共同起草的《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呈递给了党中央。5月8日,中央办公厅的《综合与摘报》(第54期)全文刊出了这份建议。《建议》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并最终被采纳,其内容也在工程科学技术界逐步形成共识,并且成为中国工程院建章立制的重要基础。
经过周密的筹备,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6月3日正式成立。1997年5月,经过几番坎坷,中国工程院正式加入了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从此开始深度参与到世界重要工程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及国际工程技术事业的合作中。至今,中国工程院已成立29年,拥有900多名院士。他们矢志报国、孜孜以求,共同铸就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无上荣耀。
中国工程院的成立,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也是罗沛霖、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等一批科学家本着为党和国家负责任的态度,秉承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高瞻远瞩为党建言、心系党和国家科技事业的生动写照。
(作者单位: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