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研究有望让冰壶不再高冷

2021-02-01 01:16:14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崔爽

冰壶是中国人冬奥记忆里的惊鸿一笔。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年轻的中国国家女子冰壶队获得季军,从而成为第一支获得奥运冰壶奖牌的亚洲队伍。回旋的冰壶、“擦地板”的动作、队长王冰玉的大嗓门,连同这项陌生的运动一起闯入国人视线。

它实在太冷门了。除了2000名注册运动员,普通人接触这项运动的不多。

水立方“水冰转换”之后,让普通人了解甚至爱上冰壶,是北京国资公司所属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杨奇勇最关心的事。

他兴致盎然地聊起对冰壶运动曲线的研究。这是“科技冬奥”的课题之一,目标是以可视化方式展现冰壶在冰上运动的轨迹和规律。

冰壶,英文名curling,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石壶在冰面上滑动时会弯曲(curl)。

早在16世纪的英格兰,漫长冬日里,人们会在冰冻的池塘湿地上玩一种推石球的游戏。后来,石头被加上一个手把,从而成为现代冰壶的雏形。

后来,这项运动从英国传至北美,从室外来到室内,1980年,冰壶成为奥运会认可的体育运动,并在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中,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冰壶是关于“弧”的运动。

冰的性能会影响壶的转弯,反过来可以用壶的曲线来判断冰的性能。杨奇勇他们希望通过对曲线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预测冰的性能,描述壶的变化。

更有趣的是,这项科学研究也是为了给冰壶“吸粉”。如果可以通过机器学习预测冰壶的运动轨迹,就可以在赛事解说中展示冰壶的“弧”,给观众提供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观赛体验,提高观赛信息量和趣味性。

“冰壶太需要解密了。”当被问到机器学习会不会降低冰壶的魅力时,杨奇勇连连摇头,他说,冰壶并不像看起来那么高冷,它是一种快乐的团队运动,虽然冰场和制冰的费用很高,但落在消费者头上,一次二三百块钱的体验费用是可以承受的。冰壶的技术门槛也不高,两个小时就可以打出门道,进入竞技状态。

他计划得长远。“水冰转换”是为了实现场馆可持续利用,冬奥结束后,“冰立方”会在每一个冬天翘首以待对冰上运动感兴趣的普通人。如何利用冬奥的契机先把兴趣厚植在这片“并不肥沃”的土壤上,关系场馆未来的日常运营。

如果冰壶比赛的电视转播中出现了弧线,就像足球的鹰眼,游泳比赛的世界纪录线,大家可以从学习看冰壶比赛开始,走上冰场,“我们就得到了‘冰壶人口’”。

“还有一个更刺激的。”杨奇勇说,把曲线搞通后,没准儿机器人就能打了,冰壶比赛的“人机大战”或许也会成真。

眼前是“水冰转换”,今后是冰壶科普、冰雪教育,他们力争为冰壶培训和竞技提升储备一笔宝贵的冬奥遗产。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