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澳大利亚雅拉山谷中,一场电池技术革命正悄然上演。这里,钠离子电池为住宅楼和商业企业提供稳定的电力支持,迈出可持续电池应用的重要一步。
一场技术革命正在上演,谁将“接棒”锂电池?|科技创新世界潮
-
-
观看《星球大战》长大的一代人可能会感到失望,他们目光所及之处,仍看不到C-3PO类机器人的影子。那些预想中具有常识、能在家里和职场为人类提供帮助的人形机器人何时会出现?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或许很快会填补这一空白。
机器人或成人工智能领域“弄潮儿”
-
-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团队研发出一款新式无人机,采用了基于动物大脑工作原理的神经形态图像处理器来控制自主飞行。与目前在GPU上运行的深度神经网络相比,动物大脑使用的数据和能量更少,因此,神经形态处理器非常适合小型无人机。
未来无人机像飞鸟一样轻捷智能
-
-
北京时间5月14日凌晨,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发布了其下一代大型语言模型GPT-4o,人工智能(AI)领域再起硝烟。
科学家竞相破解大型语言模型背后的谜团|科技创新世界潮
-
-
世界经济论坛官网近日报道指出,为让人工智能(AI)发挥其变革潜力、提高生产力水平及社会福祉,人类必须确保它可持续地发展。这一愿景面临的核心难题在于,随着算力和性能的不断提升,能耗也在快速增长。
多管齐下让人工智能更节能|科技创新世界潮
-
-
谁不想要一个可完全承担家务的机器人呢?这也是人们对机器人技术发展的一大梦想。但是,真要让机器人在你家中自主工作,多少还是让人不太放心,尤其是在有儿童和宠物的家庭。
家政机器人迎来高光时刻
-
-
人工智能(AI)可替“打工人”上班了?这一场景正在走进现实。
能替自己工作的“数字克隆人”来了,与ChatGPT不同的是受过专门训练|科技创新世界潮
-
-
在浩渺宇宙间,人类是已知唯一的智慧生命吗?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无数科学家心头,也推动他们不断探索更深远的未知。
AI为找外星生命拓展新视野|科技创新世界潮
-
-
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目前至少有3种基于RNA编辑的疗法已进入临床试验,或正在获批开展临床试验。支持者认为,该技术可能比CRISPR等基因组编辑技术更安全更灵活。
或比CRISPR更安全更灵活,RNA编辑疗法加速发展|科技创新世界潮
-
-
近年来,通过手术在脑内植入电极的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已成为治疗大脑疾病的重要神经调控方法。但DBS的作用机制仍处于探索阶段。近期,德国柏林夏里特医学院李宁飞博士等人领导的国际科研团队在与DBS相关的大脑功能失调网络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借深脑刺激绘制脑回路图
-
-
一家由前“深度思维”(DeepMind)研究员担任首席执行官的初创公司“Hume AI”,发布了一款标榜为“第一个具有情商的对话式AI”的共情语音接口(EVI),其能够检测到用户53种不同的情绪。这是技术上的一个飞跃。
“共情”AI出现了,你会与之共情吗
-
-
10多年前,研究人员对云如何形成进行建模时,需要煞费苦心地调整描述水滴、气流和温度如何相互作用的方程。但2017年,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开始成为研究人员的“左膀右臂”。机器学习建模速度更快,给出的模型更令人满意,让气候建模和气候科学变得更有趣。
人工智能开启气象预测新纪元
-
-
去年底,在圣迭戈举行的美国血液学学会年会上,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的法比安·缪勒博士报告了一组最新研究数据:15名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在接受CAR-T细胞疗法后重获新生,其中第一批接受治疗的患者已保持了两年多的无病状态。
自身免疫性疾病治愈曙光初现
-
-
从在太空中建造巨大的太阳能发电站,到稳定住正在融化的冰川;从建造一系列能源岛,到从空气中直接捕获二氧化碳。科学家提出了一些雄心勃勃的项目来应对气候变化。
天基太阳能,海中能源岛,海底帷幕,捕集二氧化碳,四大工程能延缓全球变暖吗?|科技创新世界潮
-
-
上个月,OpenAI公司推出了文生视频人工智能(AI)模型Sora。OpenAI展示了Sora利用少量简短文字提示即可创建逼真视频的能力,并提供了包括一位女士在闪烁着霓虹灯的东京街道漫步,以及一只狗在两个窗台之间跳跃的视频片段。
Sora的多样潜能值得关注|科技创新世界潮
-
-
今年1月,英国分子生物学家肖尔托·戴维发表文章,指控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科学家通过修改图片伪造数据。随后该研究所正式宣布撤回6篇论文,并纠正了另外31篇论文的数据。吹哨人戴维声称,这些造假论文发表于1999年至2017年,其中一些论文刊发于《细胞》和《科学》等顶级科学期刊。戴维是使用人工智能(AI)图片分析软件和手动检测发现了论文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