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回地暖。3月3日,中国两会拉开帷幕。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有探究,也更期待。
中国两会为何值得世界期待
-
2月27日,《麻省理工技术评论》杂志宣布“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2019”评选结果。如果用一个词形容本届榜单,那就是“接地气”。给人最直观的第一感觉是,技术的名字有点“土”。
“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2019”史上最接地气
-
在人们印象中,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一向把目光投向深邃的宇宙。近日,它却爆出了一项生物学研究突破——由其资助的研究合成了一个类似于DNA的分子系统。这种分子系统能存储和传递信息。它虽然并不是一种全新的生命形式,却告诉正在寻找地外生命的科学家,生命在其他星球可能以另一种形式存在,需要重新思考他们正在寻找的东西。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2月21日出版的《科学》期刊上。
天文+生物 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近日,国际低频阵列射电望远镜(LOFAR)项目团队宣布,他们发现了数十万个过去没有被观测到的星系。此前,LOFAR对北半球四分之一的天空进行了详细观测。此次公布的数据中约有30万个射电源,而几乎每个射电源都代表着遥远宇宙中的一个星系。这些射电信号就像饱经沧桑的使者,在漫漫深空中行走了数十亿光年。
海量未知星系现身 射电望远镜立新功
-
2月26日,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发布《人胚胎干细胞》标准,这是中国乃至国际首个针对胚胎干细胞的产品标准。
《人胚胎干细胞》标准落地,细胞有望成为“活药品”
-
当地时间2月25日,2019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开幕,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成为本届大会最热门话题。
中国造5G无人船“驶入”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
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风起云涌之类的说法,近几年已是老生常谈。为何称其为浪潮?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并向日益丰富的应用场景渗透,此为表现之一。另一不可忽略的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发展战略,并将其视作促进经济繁荣、社会福祉、国家安全的重要筹码。
这些国家都在“押注”人工智能
-
据英国《自然·气候变化》近日发表的一份气候研究报告,英国及德国联合团队称:为实现《巴黎协定》中的气候目标,各国需要进一步优化土地使用,推动退耕还林并增加土地的碳汇能力,不过,目前这一过程的进展并不理想,速度仍非常缓慢。
科学家呼吁:优化全球土地管理应对气候变化
-
据《自然》网站近日报道,受到地核内液态铁的运动影响,地磁北极正不断从加拿大向西伯利亚偏移,而且移动速度非常之快。地磁北极的快速移动迫使科学家不得不紧急更新世界地磁场模型,近日,新模型已经更新完成。
地磁逆转是地球太“任性”?
-
尽管还没有证据显示鹿的朊病毒毒株可感染人类,但也不完全排除人类对鹿肉的大量消耗而出现感染这种疾病的个别事件。
“僵尸鹿”病感染人的几率非常低
-
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世界上超过半数的碳汇归功于不足140年的“年轻”森林而非热带雨林。这表明,中国等国的植树造林活动对固碳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等国植树造林对全球固碳贡献大
-
施普林格·自然18日发布了一份有关中国科研人员数据管理和数据分享习惯的报告。报告显示,有93%的科研人员曾制定过数据管理计划(DMP),但频率差别很大,仅有58%的科研人员在一半或多于一半的科研项目中会制定DMP,这低于另一调查所显示的70%的全球平均水平。
调查显示多数中国科研人员认同数据分享
-
18日,世界卫生组织2019—2020年北半球流感疫苗组分推荐会在北京开幕。
每年流感致全球几十万人死亡
-
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共同应对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挑战,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惠及其他更多国家和人民,推动全球范围平衡发展
加大科技对外开放,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创新资源
-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电信联盟近日针对智能手机和音频播放器等个人音频设备联合发布一项新标准,旨在提高这些设备对听力的安全性,减少人们尤其是年轻人长时间使用它们而伤害听力的风险。
两大国际组织发布预防听力损失新标准
-
2012年,中国高能物理学家提出了CEPC计划。然而,计划甫一提出,就在科学界掀起轩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