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英国剑桥生物医学园区,有一座占地约27000平方米的巨大建筑。从空中鸟瞰,该建筑的结构就像是一对染色体,两个长长的实验室区域由一个宽敞的中庭连接。这里便是赫赫有名的英国分子生物学实验室(LMB)。
着眼未来,打造自适应的科研生态——英国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管理之道|走进实验室
-
6月22日,中法天文卫星(SVOM)成功发射。7月8日,SVOM传来喜讯,经过在轨测试,卫星平台工作正常,中法双方4台有效载荷均已完成开机测试,其中中方研制的伽马射线监测器开机不久,就探测到了首个伽马暴。
中法携手谱写太空情——专家谈两国空间合作成就|今日视点
-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和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联合成立的美国天体物理联合实验室(JILA)的科学家们,成功开发出了迄今已知最精确的原子钟。这款原子钟不仅能精准计时,还有助在广阔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精准导航,并搜索新粒子。相关论文已经被最新一期《物理评论快报》杂志接收。
原子钟精度提升将推动物理学进步|今日视点
-
这是一个实验室的梦想成真,也是超冷研究界数十年来的梦想成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家塞巴斯蒂安·威尔的实验室6月宣布,他们在荷兰拉德堡德大学理论学家蒂斯·卡曼的支持下,成功地由分子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物质量子态,即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BEC)。
量子控制技术的新突破——分子进入超冷极限世界|今日视点
-
维克托·彼得洛维奇·伊万诺夫是俄罗斯知名人士、法学博士,20世纪90年代曾与普京一起在圣彼得堡市政府工作,后任俄总统办公厅副主任、总统顾问等职,是俄罗斯联邦国家一级顾问,2018年起担任俄罗斯之家国际科技合作协会(以下简称“俄罗斯之家”)主席。
“中国科技创新令人印象深刻”——访俄罗斯之家国际科技合作协会主席伊万诺夫博士|今日视点
-
不少球迷都有这样的感想:国际足球锦标赛常常会带来创新,无论是比赛风格、战术方法,还是1998年世界杯上罗马尼亚队带来的“黄色旋风”。而近年来,球迷们享受到了另一种“科技范儿”带来的“新鲜感”,比如能帮助裁判做出更准确判断的智能技术。
2024欧洲杯:智能技术成为裁判好“帮手”
-
乘坐波音“星际客机”进入轨道的NASA宇航员布奇·威尔莫尔和苏尼·威廉姆斯,原定在空间站停留一周后于6月13日返回地球,但由于“星际客机”持续出现问题,他们逗留的时间已第三次延长。
“星际客机”连出状况,宇航员被迫滞留太空
-
近日,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发布“2024自然指数研究领导者”排行榜,中国科学院位列榜单首位。这是中国科学院第12次蝉联该排行榜全球第一。在榜单前十强中,中国科研机构占据七个席位。
全球学术生态中的中国审稿人角色
-
2024年6月24日是值得铭记的日子,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10人。他们是那些扎根中国创新沃土、与中国同行密切合作、为国际科技交流作出显著贡献的国际专家中的杰出代表。
东方热土的开放与包容
-
“研究型大学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高水平创业型人才?”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话题之一。近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访了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访问了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曾任该校常务副校长多年的孟立秋教授,与她一起深入探究慕尼黑工大的人才培养之道。
高校如何培养创业型人才
-
“极端制造”泛指当代科学技术难以逾越的制造前沿,由中南大学钟掘院士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提出,其内涵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不断丰富与完善。为填补极端制造领域的专业期刊空白,《极端制造(英文)》期刊于2019年创办。
《极端制造(英文)》:立足科技前沿 服务学术同行
-
人工智能(AI)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这是一个AI新纪元,在AI的帮助下,科研的边界被不断拓宽,解决复杂问题的速度越来越快,但必须警惕:AI也能极大提高犯罪分子的“生产力”。
用AI犯罪的五种方式亟待防范
-
去年10月,德国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惨遭网络攻击。该馆科学家无法获得工作所需的数据和程序,导致项目被搁置,研究暂时陷入停滞状态。几个月后,系统才逐渐恢复。
警惕!黑客盯上高校和研究机构
-
天体物理学、纳米科学、神经科学,可以分别用极大、极小和极复杂来形容。在很多人理念中,这些基础科学距离人们日常生活十分遥远。但是,被科学界传为佳话的慈善家弗莱德·科维理有一个深深的信仰:基础科学最终会为每个人更美好的生活指明方向。
2024年科维理奖获奖理由——拓展对极大、极小和极复杂事物的理解|今日视点
-
多年来,科学界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几乎都建立在一个名为“β淀粉样蛋白沉积”的假说上。在长达18年的时间里,基于这一假说的论文被视为该领域的奠基性研究。这一假说也以其深远影响力指导着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新药开发。
阿尔茨海默病奠基性论文造假掀巨澜|今日视点
-
54岁的丽莎·皮萨诺是全球第二例猪肾移植患者,但她接受的却是“全球首例人工心脏和猪肾活体移植联合手术”。今年4月,这项手术成功完成并在世界范围内引发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