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效温室气体的非生物来源揭示

2025-03-22 01:25:0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

氧化亚氮是一种比二氧化碳更强效、但常被忽视的温室气体。在一项最新研究中,丹麦和西班牙研究团队首次揭示,阳光可在水体中通过光化学反硝化作用,持续生成氧化亚氮。这一发现或将改写传统温室气体预测模型,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新一期《科学》杂志。

氧化亚氮的温室效应强度是二氧化碳的300倍,其自然生成机制向来被认为由微生物主导。其中,氨氧化细菌和古菌等微生物,长期以来被视为全球氧化亚氮的主要“生产者”。

团队表示,尽管现有模型考虑了各种因素来预测氧化亚氮排放,但过去十年间,大气中氧化亚氮浓度的增长速度持续超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预测值。这表明,还存在不为人知的氧化亚氮来源。

为破解这一谜题,团队分别从淡水和沿海海洋系统中采集了水样,并将其放入石英瓶中。随后,他们将样品暴露于阳光下,结果显示,样品产生了氧化亚氮。而且,即使在添加强效杀菌剂氯化汞完全抑制微生物活动后,这种温室气体仍然稳定生成,有力证实了非生物反应机制的存在。

实验结果还显示,紫外线辐射强度越高,氧化亚氮的生成量就越高。不过,他们目前仍未确切理解光化学反硝化作用背后的化学机制。

团队强调,富营养化淡水体、沿海地区和上升流海洋地区等全球主要氧化亚氮排放热点地区值得关注。将最新发现的氧化亚氮产生途径纳入气候模型,有助大幅提高温室气体排放预测的精准度,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减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责任编辑:常丽君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