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李山
全球治理体系因科技发展产生深刻变革,新兴权利保护问题不仅是当代人权议题的延伸,更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承诺。不过,新兴权利概念的不断出现,也引发人权理论和实践中的诸多争议。
“中欧两大文明在人权保障的传统上各具特色,而在面对新兴权利挑战时,我们更应该携手合作,积极探索新路径、新机制,为全球人权事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10月22日于德国柏林举办的2024·中欧人权研讨会上,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教授如是说。
数字技术与人权事业的全新交集
受教育本身就是一项人权。牛津大学教育系副教授杰里米·诺克斯为在人工智能(AI)时代理解这一基本人权的方式提出了重要见解。他认为,AI正变得日益复杂和商业化,对教育的作用构成了重大挑战。数据驱动型产品越来越多地被作为一种自动化教学和机构管理活动的手段进行营销,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也愈加广泛。他呼吁教育机构在“数字公民”的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以塑造AI发展的未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当所有东西都可数字化时,人们有必要再次思考人到底是什么。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皮特·赫尔曼提出,必须认真思考AI时代人权的法律主体意义。人类作为“世界主人”的传统理解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压力,AI以不同的方式主张其权利。
西南政法大学张震教授谈道,中国高度重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所带来的机遇,鼓励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并通过政策和法律来支持保障新兴权利的发展。西南政法大学李文军副教授介绍了如何在数字化的时代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胡雅娟教授则从二元视角审视了社交媒体对人权的保障。
“对于一些极具争议性的新兴权利,各国立场和实践也存在很大差异,而新兴权利概念及其保护实践的多样性,也是国际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人权研究中心主任蒋建湘教授认为,“正是因为这种多样性,各国学者才有学术交流的必要,这也是我们举办中欧人权论坛的意义。”
环境权作为集体人权的重要意义
“享有清洁、健康和可持续的环境是一项普遍人权”,这是202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一项历史性决议。日内瓦智库普遍权利组织执行主任马克·利蒙在论坛中与大家分享了联合国历时数十年推动这一决议的艰辛历程。该决议有力推动了各国加速履行有关环境和人权的义务及承诺。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大学经管及社科学院副院长艾菲·坎·顾坎儿谈道,全球生态危机对人类生存构成了威胁,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和“生态文明”思想,推动了将环境权设定为对世界各国具有约束力的集体人权。“其影响通过全球参与和积极投身全球环境治理,跨越了中国国界”。
马怀德表示,随着环境权成为全球人权的重要议题,中国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积极推进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
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唐颖侠谈道,气候人权的主张具有政治话语和法律意义的双重属性。为避免气候人权过度扩张带来的空心化、碎片化和权利滥用等负面影响,需要在既有气候诉讼和环境权发展的基础上,重构气候人权的概念,以符合合法性和相称性原则,并继续明晰所涉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中国脱贫是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从论坛交流来看,欧洲学者高度关注战争与和平对人权的影响,同时对中国彻底解决绝对贫困问题高度赞誉。瑞典“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史蒂芬·布劳尔认为,最根本的人权始于生存权和发展权,没有生存和发展,人权的保障就缺乏根基。“一带一路”倡议可将世界从贫困的威胁中解脱出来,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德国黑森州欧洲与国际事务部门前负责人博喜文表示,生存权会因为贫困而受到破坏。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有17个目标,第一条就是消除贫困。中国通过富有活力的经济发展,2021年就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德国智库席勒研究院院长黑尔佳·策普-拉鲁什女士也强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比得上中国在扶贫脱贫上的成就,其还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支持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作出努力。
德国经济学家、国际物流专家乌韦·贝伦斯曾在中国生活20多年,目睹了中国政府为克服贫困而作的努力。他在论坛中详细讲述了自己去年以来在新疆和贵州等地自驾游时的见闻,介绍了中国政府如何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精准扶贫策略所带来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