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龙云 毕炜梓 陈春有 龚茜 汤哲枭
随着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中国。外国媒体和外国专家关注到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新质生产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等关键词,从中感受到中国致力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与行动,看到了机会与前景。
新质生产力提升创新中国吸引力
多家外媒认为,中国将在全球经济事务、塑造全球竞争格局中扮演愈加主动和重要的角色。
意大利Nova新闻社4日报道了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开幕盛况,并指出北京正聚焦以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新质生产力来刺激经济增长。
“新质生产力”这一新发展理念为中国加快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我们看到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希望形成更具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期关注中国科技发展的中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丹尼斯·西蒙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中国决定更深入地参与到新产品和新服务的设计与创造过程中。西蒙还认为,中国势必成为全球更具吸引力的研发合作伙伴。尤其是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更核心的作用,中国在成为跨境战略伙伴的角色过程中,这些产业的优势将日渐凸显。
开放的中国让多国科学家融入
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彰显了中国科技实力的同时,也吸引了国际人才来华参与联合研究。
2014年,费凡作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首位全职外籍研究员,参与建立了干细胞毒理学研究组。选择来华做研究,他的理由是:“外籍科研人员在中国能接触到一流的研究设施和资源,这真真切切地提高了研发效率。”他表示,“外国研究人员和机构渴望与中国同行共同进步,这具有推动科学进步和获得经济利益双赢的重大意义。”
“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理念,愿与所有国家友好协作。”德国工程院院士、青岛国际院士港顾问葛兴福盛赞中国的开放和包容,“中国是推动科研发展、激励年轻人并开展政府支持研究项目的绝佳国度,在推动科技发展成为长远战略和切实推进研发工作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任职于中国科学院的瑞典科学家亨利·拉达姆松表示,中国的开放绝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他举例:“中国空间站已成为国际合作的开放平台,许多国家参与了中国空间站的实验。”
中国空间站是历史上此类项目首次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的项目。目前,已有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
“在国际科技领域,全球重大议题的顺利解决都需要中国的参与。”西蒙说。
此外,中国还在持续精简签证流程,为外国专家提供更全面的支持与服务,这加速了国际人才融入中国社会的进程。
正如天津大学的英国籍科学家彼得·泰勒所感慨的:“涨潮时,众船皆浮;进步时,全球受益。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先进经验有助于其他国家借鉴。”
美丽的中国提供全球治理样本
路透社5日报道,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设定了更严格的降耗目标——202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欧洲《现代外交》杂志5日也刊文称,面对全球巨大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高质量发展,追求低碳、创新、可持续理念,切实改善了农村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
在华生活近半个世纪的英国专家柯马凯见证了中国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巨大进展。
2023年,柯马凯到西藏旅行,目睹了中国将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理念不断变为现实的场景。他惊叹,由公路、航空、铁路构筑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连接起千万藏族百姓家。他看到,藏羚羊、牦牛等野生动物穿桥而过,在广阔的天地里无拘无束。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对野生动物以及地表环境的影响,青藏铁路修建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柯马凯说,这种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不仅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更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所付出的实际行动和巨大努力。
费凡的研究聚焦环境污染物的健康风险。他长期关注中国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的举措,见证了中国从源头预防污染的多种举措和巨大努力。“我坚信,中国将顺利实现‘双碳’目标。”费凡说。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成就,不仅造福中国,也惠及世界。”柯马凯希望,中国这方面经验能传授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