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谱写深空探测未来

2019-04-22 10:28:04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4月18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向瑞典、德国、荷兰交接嫦娥四号载荷数据,并向全球发布嫦娥六号及小行星探测任务合作机遇公告。我国深空探测国际合作向前迈出扎扎实实的一大步!

冷战期间,空间探测更像一场竞赛,美苏两国争相登陆月球、飞向火星、追逐金星,甚至向太阳系边界进发,仿佛谁探测得更远,谁就在太空说了算。

近年来,深空探测再度兴起,合作渐渐成为主流。探测月球,美国主导月球空间站(Gateway)建设,俄、日、欧、加多国参与。探测火星,俄、欧携手开展“ExoMars”任务寻找火星生命,美、欧合作探索火星取样返回。探测水星,欧、日联合研制“比皮科伦坡”已顺利启航。

深空探测为何更要国际合作?首先是难度大、成本高。深空探测距离远,大推力火箭、深空测控与导航这些高门槛技术缺一不可。技术更先进自然更烧钱,一次深空探测任务动辄耗资数十亿美元。多国合作能够各取所长、有效分摊成本。此外,深空探测往往以研究地球、太阳系和宇宙,开发利用空间资源为目的,了解地球起源、缓解资源危机,这些本来就是关乎全人类的事。

“一个人只能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开展更多、更深入的深空探测任务。设置合作壁垒、抗拒合作大潮,无异于故步自封。

国际合作开展深空探测,中国已做好准备。通过探月工程系列任务引领,我国已掌握月球探测的基本技术,正在规划探测火星、小行星等任务,已具备与美、俄等航天强国对等合作的科技实力。经过嫦娥四号国际载荷等项目的历练,我国也初步积累了深空探测领域的国际合作经验。此外,中国人热爱航天,对宇宙有无限的探索欲望,从《流浪地球》的火热程度可见一斑,这是我国以国际合作方式开展大型深空探测任务的民意基础。

我国的深空探测国际合作,绝非不掌握核心技术、单方面求合作的“借船出海”,而是掌握科技自主权、实现平等互惠的“同舟共济”,甚至是主动提出方案、打造合作平台的“造船出海”。

总之,未来的深空探测,中国航天绝不缺席!

责任编辑:夏青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