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孙瑜
快速滚动的驱鸟防控球形机器人、具备全品类物体检测能力的毫米波人体成像安检仪、在冬季机场发挥重要作用的电动即热式飞机除冰车……4月22日至24日,2025第四届中国民航技术装备及服务展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一大批智能技术装备亮相展览,让观众“大饱眼福”。
一个发出猛禽叫声、形状圆滚滚、酷似铁球的机器人引来不少观众驻足观看。逻腾(杭州)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段田野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这是我们公司研发的驱鸟防控球形机器人,它搭载了摄像头,并能模拟猛禽发声吓退一般鸟类,可在机场执行驱鸟、监控巡检等工作。”
该球形机器人具有长续航特点,充电2至3小时可续航8小时。“驱鸟防控球形机器人已在北京大兴机场得到应用。”段田野说。
在杭州睿影科技有限公司展台,一些观众正排队体验“过安检”。以往,航班乘客在进行安检时,需要安检人员持感应器贴身检查,依靠毫米波人体成像安检仪,乘客只需站在安检仪指定位置并张开双手,几秒时间即可迅速通过安检。
杭州睿影科技有限公司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毫米波人体成像安检仪具备全品类物体检测能力,并运用了感知大模型AI技术,能高效准确获取目标信息。
近年来,可持续航空燃料研发、机场新能源利用、航空减排技术等成为民航绿色发展的热点话题。在展览现场,一些企业展示了新型的机场太阳能发电设施以及电动化的机场地面车辆,为降低民航碳排放提供了可行方案。威海广泰空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的电动即热式飞机除冰车就是一个案例——除冰车通过采用电动底盘和电机驱动上装大幅减少了环境污染。
“我国民航技术装备近年来不断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取得了很多自主创新成果。例如,民航机场地面管理的重要控制系统——单灯监控系统打破国外垄断,通过高速且稳定的载波通信,精准控制滑行道的每一盏灯光,为航班提供顺畅的跟随绿灯引导服务,确保飞机安全高效地完成地面运动。再如,电子飞行包将航图和航班运行数据相结合,为飞行员提供便捷操作,助力航司无纸化运行,提高运行效率。”中国民航技术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新红告诉记者,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旅客登机桥产品,已取得约70项相关专利和民航专用设备许可资质,为少人化、无人化智慧机坪奠定了基础。
在展览现场,周新红向记者讲起一段往事。在我国民航引进国外产品时期,周新红还是一名进口合同业务员。一次,某进口产品遇到问题,需要请国外工程师来维修。“请一次来不了,请两次也来不了,国外工程师说没时间。”周新红回忆,“后来终于请来了,人家几下操作就修好了产品,我至今记得国外工程师看我们的眼神。我心里当时憋着一口气——我们也要生产自己的产品!”
从使用国外产品到自主研发,再到部分产品性能超越国外,中国民航技术装备业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我们将持续推动数智技术与民航场景深度融合,为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周新红说。
据悉,2025第四届中国民航技术装备及服务展由中国民用机场协会、中国航空器材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中国民航技术装备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材集团北京华诺航空服务有限公司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