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观察丨创造“中国韧性方程式”——“底气从何而来”系列报道之二
科技日报记者
2小时40分42秒!4月19日,当“天工Ultra”以这一成绩冲线,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桂冠时,现场的欢呼声震耳欲聋。
人们为冠军鼓掌,更为这一赛事展现出的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实力和前景而振奋。相关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2.39亿元,约占全球一半。
人形机器人是我国未来产业快速发展的缩影。近日,科技日报记者深入创新一线,深刻感受到低空经济、人工智能(AI)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正破浪前行、茁壮成长,成为强化韧性、抵御外部冲击,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动力。
集群加速涌现带来的产业蝶变
人们也许想不到,电影《哪吒2》里1900多个宏大特效镜头,40%的特效渲染算力来自贵州算力的保障支持。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贵州总算力规模达到57EFlops(EFlops指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约占全国的23%。“虚空裂口”之下两军对峙、滚烫熔岩从空中倾泻而下、哪吒和敖丙破除“穿心咒语”千万个碎片拼凑在一起……一个个极具冲击力和代入感的画面,助力《哪吒2》进入全球票房榜前5名。
“贵州形成省内3毫秒、粤港澳10毫秒、长三角/京津冀20毫秒的‘三层时延圈’,并开通全球首条400G算力通道,能满足AI训练、影视渲染等低时延需求。”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副局长江阳如数家珍。
在距贵州1000多公里的宁夏中卫,从市区向北10多公里的腾格里沙漠边缘,蓝绿灰三色建筑岿然矗立,这里是宁夏西云算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云算力”)建设的“中国大脑数据中心”。
机房里,数百台服务器嗡嗡作响,指示灯明灭起伏,高速运转的“最强大脑”正在为全国各地的AI、云渲染、高性能计算等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算力支持。
2022年,“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宁夏跻身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中卫市被确定为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之一。截至2024年,中卫已引进西云算力这样的数据中心企业13家,建成运营亚马逊等8个数据中心产业园和全国首个“万卡+”智算基地。
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算力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加速器”,更是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战略武器”。从《“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到《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将算力定义为“数字经济的新电力”,奠定了其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底座地位。
“政策护航筑牢根基,自主创新驱动突破,面对当前的供应链挑战,我们算力企业底气十足。”西云算力品牌总监郭瑞龄说。
在低空经济领域,产业集群也正在加速形成。
3月29日,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旗下分布在广州与合肥的两家航空公司,同时收到了由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全球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标志着我国低空飞行“载人时代”开启。
单点突破背后是低空经济布局成网。广州拥有低空经济相关企业4200多家;合肥已实现无人机研发、测试、生产、运营全链条本地化布局,同时加快建设低空经济集聚区、产业先导区。
“新兴产业集群加速涌现,形成了技术自主创新—产业转型跃迁—区域生态培育的三维效应,成为抵御外部冲击的核心底气。”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五五”规划专家组成员、北京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尹西明说。
产业链自主可控的“中国解法”
数十台载人升降车来回穿梭,200多名工人正忙着铺设厂房的二次钢体结构,四溅的火花中,一幢庞大的精密工业厂房初现真容。这是记者4月16日在江西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轩二期电池项目施工现场看到的一幕。
“项目满产后,将形成年产30吉瓦时、产值160亿元的锂电池及电池包基地。”宜春国轩电池有限公司基建管理部经理颜景广告诉记者,企业前不久接到了一笔新订单,只要新建产线6月实现试生产,就能保障这笔订单按时完成。项目投产后,也会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落户,推动锂电产业集群发展。
在“亚洲锂都”宜春,类似的锂产业上下游企业已连珠成线,宜春也因此形成锂矿—材料—电池—回收万亿级闭环链条。
“2024年,宜春市碳酸锂产量居全国第一。我们着力构筑龙头拉动、配套跟进、集群发展的产业梯队,有效保障了国家锂电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宜春市委书记严允说。
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9个城市正积极融入区域创新的洪流,共谱“稳链—延链—强链”的动人乐章。
重大工程成为这一工作的重要抓手。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与中国商飞达成战略合作以来,1800余家企业被纳入G60大飞机供应商储备库。
“依托商飞G60工作专班,我们共同开展硬科技联合攻关,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进一步提升了大飞机产业全产业链的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商飞总部科技委副主任叶伟说。
在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这些城市各显神通:龙头上海凭借产业链优势形成了“上海策源、长三角孵化”的产业协同创新模式;数字底色突出的杭州积极推动“数字长三角”建设;出“新”制胜的合肥则在产业“融”新上不断发力,串联起1100多家长三角重点企业促进产业协同创新。
尹西明认为,从国家到地方,一系列前瞻性创新部署让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区域创新活力得以激发,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重点产业链安全韧性水平不断提高。
地方突围与国家战略的“化学反应”
变道、转弯、避障……4月20日,京津塘高速公路的滚滚车流中,一辆车牌号为“京ZAP016试”的重型卡车行驶自如,主驾座位却不见司机。这是中国外运公司携手北京小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马智行”)共同打造的无人驾驶重卡。
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是京津冀协同培育的6条重点产业链之一。一辆车、一条路,串起区域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
京津塘高速是我国第一条跨省市高速公路。2024年4月,这条路成为国内首条跨省支持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测试的道路。
“得益于京津冀协同合作,自动驾驶卡车可以非常方便地在京津冀地区进行跨省运输,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政策突破。”小马智行副总裁、卡车事业部负责人李衡宇感慨。
截至今年3月,小马智行自动驾驶重卡夜间行驶里程累计逾150万公里。
“这是智能网联汽车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的关键一跃。”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装备工业处处长刘志洲说,跨省测试场景的打通,不仅验证了车路协同技术的可靠性,更探索出“高速公路通行+商业模式”融合的新路径,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了真实练兵场,加速了技术迭代与商业化落地。
放眼大江南北,各地因地制宜,抢抓产业新风口,持续加大新领域新赛道政策供给,新产业新动能正积厚成势。
浙江通过财政奖励、用地指标倾斜,鼓励地方竞争性申报未来产业;《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明确提出,到2026年,深圳要形成“场景应用最开放、算力供给最普惠、产业生态最健全、创新创业最便捷”的产业发展环境;山东印发《关于强化财政支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提出2025年至2027年,省级财政将安排1000亿元左右资金,投向新质生产力……
在政策协同推动下,近年来,我国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阔步前行,新应用场景加速涌现,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依托庞大的市场规模、完善的产业链和持续的政策支持,我们正在创造独特的‘中国韧性方程式’。这种韧性优势是中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布局和把握战略主动权的关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丁明磊表示。
(记者操秀英 刘垠 陈汝健 王春 王迎霞 何星辉 罗云鹏 华凌 孙明源 吴长锋 洪敬谱 魏依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