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实习生 高瑞哲
兰石集团建成绿氢“制储输加用”一体化试验示范基地,甘肃亚盛亚美特节水有限公司提供“科技节水”方案,兰州新区路港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建成“向西开放新高地”……4月21日,记者参加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强信心 看发展”主题宣传采访活动,深入实地感受该省国有企业以创新促进发展提质增效的生动实践。
“制造”变“智造”:科创成果提升内生动力
走进甘肃省兰石集团兰石超合金公司厂房,125MN快锻液压机组(以下简称“125MN机组”)正在进行高温合金锻件锻造成型。这台由兰石重工公司研制、在兰石超合金公司投入使用的机组,是甘肃省唯一入选国务院国资委首批国有企业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项目。
兰石超合金公司工作人员官秦向记者介绍,125MN机组之所以能成为“甘肃唯一入选”项目,关键在于技术升级。经过技术创新升级,125MN机组的产能得到显著提升,进一步带动了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与此同时,125MN机组配备了全液压无轨装出料机,如同在主机与铸造炉之间多了一个“智能搬运工”,搭配智能车机系统,能灵活应对各种复杂操作,让厚重的钢坯转运变得轻松自如。这一创新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更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升级,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新区的甘肃盛亚美特节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盛亚美公司”)也在“智造”之路上稳步前行。在亚盛亚美公司厂房,工人正在打包内镶贴片滴灌带,这是组成滴灌装置的重要部件之一。
“公司致力于加速节水技术迭代升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科技节水’解决方案,为可持续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力量。”该公司副总经理刘玉华介绍,公司已拥有7项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
“公司的5条生产线仅需10人就能完成全流程操作。”刘玉华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实现“智能化”生产,极大节省了人力成本,推动更多资金流向研发领域,形成了技术创新与生产效率提升的良性循环。
“通道”变“枢纽”:空陆协同发展开放经济
走进兰州新区中川北站物流园兰州铁路口岸(以下简称“兰州铁路口岸”),一幅繁忙而有序的物流景象映入眼帘,货车正在进行铁路货物装卸工作,展现出甘肃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
甘肃省兰州新区路港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路港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消滔向记者介绍,路港公司充分发挥甘肃省兰州市作为河西走廊的“起点”优势,将“单一运输通道”转变为“货物集散枢纽”,以兰州铁路口岸为中心,承担着甘肃省“多式联运”对外开放的重要功能。
目前,路港公司借助兰州铁路口岸的“货物集散”功能,已与近40个国家开展了经贸合作,近20家本地企业产品销往美国、欧洲、中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截至目前,累计实现园区货物吞吐量1795.74万吨,铁路到发量935.78万吨,主要进出口产品为有色产品、黑色产品、农产品等。
“路港公司与向西乃至更远的国家和地区企业展开合作,实现了让过剩产能‘走出去’,将不足资源‘引进来’的良性循环链条,以兰州的‘河西走廊枢纽’优势,促进甘肃开放经济发展。”吴消滔表示。
不仅“海陆”已具规模,“空运”也势头强劲。兰州机场T3航站楼将飞行区升级至4E级后,可起降大型客货机,年设计容量提升至飞机起降30万架次、货邮吞吐量30万吨。“这为开通洲际航线奠定了基础。”甘肃省民航机场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刘光喜说。
目前,机场半径15公里内的临空经济区已形成航空物流园、跨境电商产业园等产业集群,每平方公里的GDP产出是传统工业区的2.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