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将于4月24日揭晓,将从20个考古参评项目中评选。内蒙古元宝山积石冢入围20个参评项目。
2024年,考古专家对元宝山积石冢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红山文化玉器。种种迹象显示出5000年前,我国远古先民,不以山海为远、不以日月为限,跨越时空交流互动,共同创造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2023年底,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积石冢因发生盗掘,2024年初,国家文物局批准了遗址的抢救性发掘。依据最新的测年数据,考古队初步确认,元宝山积石冢总体为红山文化晚期遗存,距今约5400年。学术界认为,红山文化晚期,以玉为载体的礼制形态最终确立,成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积石冢整体呈南方北圆、南坛北冢的结构布局,而看似普通的残存墙体,反倒成了考古专家解码历史谜团的重要依据。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 党郁:墙体可能有一些倒塌和倾斜,因为倾斜得比较厉害,我们为了发掘的安全,把墙体做了纠正。在这个过程中反倒有一些重要发现,很多玉石器是在墙体里面的。因为红山文化最典型的就是玉器,有明确出土地点的一百多件玉石器,确实是最多的一次。
专家介绍,这些玉器种类有环、璧、璜、蚕、蝉、鸟、猪龙等,基本涵盖了红山文化玉器的大部分类型。其中一件玉龙,长约16厘米、宽9.5厘米、厚3厘米,为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体量最大的一件。
其中一件玉冠饰,与安徽凌家滩遗址发现的玉冠饰十分相似,安徽凌家滩遗址距今5800—5300年。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 党郁:这个玉冠饰跟凌家滩文化那个简直是如出一辙,造型非常相似。所以一直说,红山文化与凌家滩文化之间有远距离的交流,是技术上的交流、文化上的交流,甚至是人群上的交流,随着考古发现,这种发现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