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乡村教育价值并非只让孩子“走出大山”

2025-04-21 18:46:02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乡村学校是乡村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和工作机制。如何办好乡村教育?4月19日—20日,“乡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未来乡村教育交流季在贵州省正安县举办,多位专家、一线实践者聚在一起,为乡村教育的未来发展探索新出路。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在致辞中表示,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最后的根,一旦割断乡村孩子的根,就难以复苏,一旦乡村失去了教育,其振兴之路将愈加艰难。只要改变思维,重新布局,乡村教育大有可为。

乡村教育的目标就是“走出大山”吗?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杨东平认为,乡村教育必须走向“为生活而教”。他非常赞同贵州省正安县田字格小学提出的“走出大山能生存,留在大山能生活,面向未来能生长”这一理念。

杨东平认为,乡村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多元的,不仅要帮助有能力的学生走出大山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也要关注留在乡村的学生,让他们能够在大山里过上好的生活。同时,教育还应该面向未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这种教育目标超越了单一的升学导向,更加全面和符合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既考虑了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也兼顾了乡村社会的长远发展。

“当前,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农村孩子和留守儿童在教育上面临的巨大困难,尤其是高中教育,这一现状亟待解决。”杨东平表示,尽管如此,教育仍应继续,目标是培养他们成为诚实、善良、勤劳、自食其力且有爱心的普通人。

一些地方政府在积极行动,探索乡村教育新模式;也有一批满怀激情与梦想的教育人和教育公益组织逆向而行,从城市走向乡村,探索乡村教育新的可能和未来。

田字格公益创始人、贵州田字格小学总校长肖诗坚认为,乡村孩子最需要的是三种“生存力”。首先是自洽的生存方式;其次是生活力,即能自给自足并与他人、环境和谐相处;最后是生长力,即持续学习和成长的动力,避免消极退缩。

肖诗坚称,乡村教师不应被视为城市教师的替补,而应在乡村振兴中占据重要战略地位,珍视并传承乡土知识和文化,这是乡村教育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建立乡村教师专属的评价体系和职业发展通道,如乡土教育家培训体系,确保他们在保持乡土特质的同时享有职业尊严。

乡村教育的未来和出路到底在哪里?在肖诗坚看来,乡村教育的目标应是为大多数考不上学的孩子提供“留得下的教育”,而非掐尖和选优。乡土是滋润教师、孩子和乡村教育的宝贵养分,要充分利用而非束缚。乡村教育应培养能在家乡找到未来的人才,而非鼓励他们离开。

同样长期关注乡村教师成长的还有左小蕾,她是中国银河证券前首席经济学家。八年前,乡村青年教师培训计划——“青椒特岗计划”启动,惠及160000余名乡村教师,间接受益学生近700万人,显著提升了乡村教育质量和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左小蕾深度参与了该计划。在此次活动中,左小蕾强调,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创新教师培训方式至关重要。要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对乡村青年教师进行全方位、大规模培训。同时,整合平台、企业、大学和政府等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乡村教师培训的全面升级,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和乡村教育的振兴。

本次活动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贵州省正安县尹珍教育基金、上海田字格公益和北京联想公益基金会承办。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