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禹涵 通讯员 杨振磊
在陕西西安北部的渭河平原上,连片矗立的智慧大棚正悄然改写农业生产的时空边界。4月21日,记者在高陵全季西红柿两大示范园区看到,通过智能环控系统与绿色科技的创新应用,这里实现了西红柿365天不间断生长。园区每日可向全国输送大约6万斤新鲜果实,带动全区形成5000亩种植集群,年产值突破1.75亿元,1400余名农户在家门口实现“棚里淘金”。
科技赋能破解四季种植密码
谷雨时分,地处我国西北的大棚内绿意盎然。走进高陵全季西红柿城投示范园,记者看到,在这座11米挑高的文洛式连栋温室里,智能环境监测终端实时更新着空气温湿度、土壤EC值等多项参数。技术员轻点屏幕,灌溉系统即刻启动精准滴灌:“借助水肥一体化系统,能根据植株生长阶段自动调整营养液配比,较传统种植节水40%、节肥35%。”
城投示范园拥有1栋文洛式连栋温室、9栋大跨度保温拱棚与6栋日光温室,总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在这间“植物工厂”内,普罗旺斯沙瓤番茄、“甜甜158”“粉格格”“串收红珠”等鲜食品种形成错位种植格局。通过环境控制系统和灌溉技术的融合应用,园区实现了全年2茬轮作,单株产量提升至6公斤。
高陵城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明说:“我们的西红柿自3月初开始上市,目前有7个品种供应市场,每天产量4万—5万斤。每天都有固定客商将当日采摘的西红柿全部拉走,发往全国各地。”
传统日光温室存在冬季能耗高、夏季降温难的痛点。高陵全季西红柿城建示范园经理高晓哲指着新建的10米跨度拱棚说,“我们通过棚内智能温控系统联动通风口技术来调控温度,冬季夜间棚内温差可控制在3℃以内。新增的湿帘—风机降温系统,能让夏季棚温稳定在28℃以下。”
智慧农业管控平台的数据显示,通过环境精准调控,果实转色期较露天种植缩短20天,糖度均值达到8%—10%。
绿色生产链带动乡村振兴
“这是正在建设的春秋大棚,我们增加了全新的控温通风设备,有利于西红柿夏季生长,实施倒挂微喷技术,让养分精准供给,真正实现西红柿‘全季’种植。”看着已经拔地而起的大棚框架,高晓哲提到从山东寿光引进的技术员,“通过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来指导我们更好地实现熊蜂自然授粉、有机施肥,让消费者真正尝到自然的味道。”
在高陵全季西红柿城建示范园的有机种植区,技术员王万清正在查看荷兰科伯特熊蜂的工作状态“每箱熊蜂可完成1亩温室授粉任务,坐果率提升至95%以上,且完全杜绝激素污染。”
城建示范园还专门设置底肥发酵区,通过生物菌剂对鲜鸡粪、稻壳粪进行发酵,生产有机肥料,为西红柿自然生长提供绿色营养。
国企引领的联农带农机制正在释放乘数效应。两大示范园区通过公司+合作社、自产自销等模式,已带动周边5个村社发展设施大棚108亩。农户王凯算着经济账:“我家4个棚年净收入超8万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自1992年起,高陵区便开始了长达30余年的设施番茄种植历程,2022年“高陵番茄”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目前,高陵区全季西红柿种植面积超5000亩、年产量3.5万吨,年产值1.75亿元,解决劳动力1000余人。
“我们把技术和优质品种向周边的群众和农户进行推广,实现了联农带农示范带动的作用,让周边的群众找到一条可以种、卖得好、可增收的致富之路。”刘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