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专家探讨自然类博物馆未来发展

2025-04-18 23:01:5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卢力媛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未来的自然博物馆长啥样?博物馆如何推动青少年科学教育?未来科创人才都有哪些特质?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亮相10周年之际,4月18日,“百年传承 共话未来”自然类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研讨会在沪举行。来自国内外博物馆界、科技界、教育界的14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自然博物馆在新时代的使命与创新发展路径。

当前,中国自然博物馆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促进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前身徐家汇博物院是我国第一座博物馆。2015年,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以“自然•人•和谐”为主题。成为上海市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公众社会文化交流平台。

10年间,这座坐落于上海市静安雕塑公园内的“绿色鹦鹉螺”累计接待观众超过1942万人次,收藏自然史藏品超过31万件,14个教育品牌推出5000余项线上和线下高品质科普资源,全媒体受众突破3000万人次,与上海市319所中小学开展馆校合作。

“自然博物馆是沉淀悠久历史的‘城市记忆宝库’、推动科技创新的‘城市孵化器’、没有围墙的‘城市大学校’,以及促进科技文化交流的‘城市会客厅’。”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副书记王宇对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希望上海自然博物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在科普教育、科学研究、文化传播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褚君浩看来,博物馆是连接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的重要枢纽。“其沉浸式、跨学科的展教模式能为青少年提供接触前沿科技、探索未知领域的实践平台,这种浸润式科学启蒙正是培育未来战略科学家和领军型创新人才的关键路径。”

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李劲松从自己科研历程中体会到,兴趣和热爱是打开科学殿堂大门的两把金钥匙。“创造身临其境感受科学的条件,能大大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而博物馆正是让孩子们感受科学乐趣的重要载体。”

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姜道荣表示,未来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天文馆“三馆合一”科学技术博物馆集群,将深耕科普、厚植创新,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做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