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艺让宁夏长山头渡槽“重生”

2025-04-18 18:17:58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王迎霞

在宁夏中宁县与同心县交界的干旱地带,有一座横跨山壑的大型水工建筑——长山头渡槽。它是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咽喉”,新工艺让这座“百年工程”迎来了新生。

4月1日8时50分,经过25公里扬水干渠后,黄河水沿着焕新改造后的长山头渡槽飞越清水河,向旱塬深处飞流而去,惠及大山深处的几十万群众。

渡槽焕颜惠民生

长山头渡槽全长1052米,最大离地高度52米,是固海扬水工程最为壮观的建筑物,开建于1980年,历时2年3个月顺利通水。

彼时,宁夏没有大型起吊设备,要将每节70吨重的槽壳飞架在离清水河50多米的高度,困难相当大。被誉为“水利铁军”的宁夏水利水电工程局,首次应用U型槽壳组装技术,在石崖山脊上凿出基座,设计制作出吊装工具,第一次采用起重量30吨、跨度352米的缆索吊装渡槽,为宁夏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

然而,历经40余载风雨洗礼,长山头渡槽出现了结构老化、槽壳裂缝、漏筋、剥蚀等问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供水需求。经科学评估和反复论证,宁夏水利厅决定对其进行配套改造。

45年后,依然是宁夏水利水电工程局承担了改造建设任务。2024年9月,该局组建一支技术精湛的项目团队,涵盖工程技术、质量管控、安全监督等专业人才队伍,浩浩荡荡开进长山头。

这并非简单的拆除与新建,而是一场技术创新引领下的水利设施蝶变。

“作为自治区单体规模最大、投资最高的现代化水利工程,项目通过集成信息化配置系统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水工建筑新工艺、新技术、新设施的深度融合,为区域水利工程改造树立了技术标杆。”宁夏水利水电工程局负责人表示。

改造后的长山头渡槽,过水流量可达22.5立方米每秒,行水安全可靠。它不仅为固海灌区65万多亩土地的灌溉、12万城乡居民及40万头牲畜的供水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也为推动宁夏中部干旱带的经济发展、农业繁荣和社会稳定注入了强劲动力。

技术创新显智慧

长山头渡槽不仅解决了万亩农田的灌溉难题,更以一系列技术创新和先进工艺的应用,成为宁夏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的标杆。

“槽桥分离技术体系是渡槽更新改造的一大亮点。”大渡槽项目部经理路平介绍说。该技术将槽身与桥梁结构分开,各自发挥优势——槽身专注于输水功能,桥梁则承担承载作用,两者相互独立又协同工作。这不仅提升了水流效率,还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解决了传统渡槽长期存在的跨径小难题。

记者了解到,引进预应力T型梁是宁夏水利史上首次运用的新技术,项目部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21片T型梁的浇筑,其中单片T梁重达160吨。加上工程共有54节槽壳,单节槽壳190吨,单体重量均创宁夏水利史上之最。面对诸多问题,项目部因地制宜分别制定吊装方案,两次请专家进行科学论证评审、改进优化完善。

长山头渡槽处在风口,冬春季常有6—8级大风,保温棚的稳定性对现浇槽壳施工安全影响极大。对此,项目前期施工计划时,事先在T梁边板上预埋钢板,使将来保温棚胡立杆能焊接在预埋钢板上,东西两侧间隔10米靠地锚将拉线固定,一举解决保温棚的安全问题。

此外,高强度、耐腐蚀的新型材料聚脲刮涂技术也被广泛使用到渡槽更新改造上。这些材料能够有效抵御水流冲刷、风化侵蚀等自然因素的破坏,延长了渡槽的使用寿命,减少了后期维护成本。

“施工技术上的这些革新让长山头渡槽获得了新的生命,同时也便于工程后期维护与管理,有望在将来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应用。”路平表示。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郭炘蔚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