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崔爽
AI与6G的融合是移动通信领域最具热度的话题之一。在近日召开的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上,未来移动通信论坛副秘书长吴建军强调,6G并不是在“蹭AI的热度”,而是在AI的深度推动下,通信网络本身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范式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关乎网络架构、服务逻辑以及行业协同机制的全面重塑。
吴建军指出,6G技术区分于5G的三大核心在于“通信与AI融合”“通信与感知融合”以及“空天地一体化”。其中,AI的影响最为深远。“真正的变革来自AI带来的终端形态变化,让通信网络必须进行架构重塑。”他说。
“终端变了,网络自然要变”
“每一代通信技术的跨越都离不开终端形态的演进。”吴建军直言,6G的显著变化之一,是智能体终端的出现:机器人、智能车、无人机等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具备智能感知、实时决策和协作能力的“主动参与者”。
这对网络架构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是流量模型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是传统上报数据,更多的可能是模型间、智能体间的“东西向”交互。二是信任机制需重构,原先集中式信任体系难以支撑万物协作,6G需拥抱分布式信任,适应多元隐私与数据主权需求。三是AI原生(AI-Native)是必然路径,未来业务由AI驱动,网络也必须具备AI原生特性,实现对AI业务的自适应服务。
“用于网络优化的传统AI早已在5G中有应用,但大模型驱动的AI能力对网络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强的边缘计算能力、更灵活的网络架构,以及对模型交互的实时支持。这些需求远非5G所能承载,必须由6G接力完成。”吴建军强调。
“再智能的终端,也需要通过环境适应实现真实场景下的智能。”吴建军指出,AI终端必须在应用场景中实现本地实时数据采集、训练和推理,这一过程无法完全依赖云端,必须依托网络边缘真正做好设计。
因此,6G网络的边缘智能能力变得尤为关键,不仅服务于高性能终端,还为低成本终端提供“智能普惠”的公平性,避免智能鸿沟的扩大。
“让行业真正参与定义6G”
AI驱动下的新型智能终端不断涌现,不同行业的智能体将深度参与到未来通信系统的运行与定义中。在吴建军看来,若没有其早期介入,网络将难以真正适配多样化的智能需求。
谈到6G生态构建,吴建军坦言,尽管近年来频频提到“全行业协同”,但现实中垂直行业的实质性参与依旧不足。尤其在AI加速渗透各行各业的当下,这一短板愈加明显。
“行业协调不能停留在口号,要让机器人、汽车、无人机等行业真正参与标准制定,甚至担任标准组织负责人,而不只是‘提几个需求提案’。”吴建军说。
吴建军强调,6G时代的研究范式必须从“通信人定义一切”转变为“多行业协同共建”,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商业逻辑和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甚至涉及频谱机制的调整。“6G是一次重构,不只是更快的网,更是更聪明的网。”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