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白洁雅 科技日报记者 朱彤
4月17日零时,由中建八局承建的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北航站区正式进入转场试运行。这座矗立于亚欧大陆腹地的“空中丝绸之路枢纽”,以全新的姿态拥抱世界,成为连接中国与中亚、欧洲的“黄金门户”。
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北航站区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设计以“丝路天山”为主题,从大漠、雪山等地域景观中提取元素,屋面的三个起伏隐喻“天山”,形成连绵起伏的壮丽景象,阳光洒落时,整个大厅光影流转,宛如西域古道的驼铃金光。
针对项目结构类型多、工期紧、模式新、工艺复杂等特点,建设者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着力打造“平安机场、绿色机场、智慧机场、人文机场”,开发严寒地区超长混凝土结构隔震技术、大跨度波浪形双曲面钢屋盖变形控制及监测技术等多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北航站区采用隔震设计,这是全国首个在寒冷地区使用超长混凝土结构隔震技术的机场工程。为解决超长隔震结构温度变形的行业难题,我们从支座监测、支座足尺试验(国内首例)、混凝土线膨胀系数测定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研发抗倾覆、自纠偏两种新型隔震支座,有效解决机场航站楼大跨超长隔震结构温度收缩导致的支座变形难题,推动减隔震行业在建筑领域的发展。”中建八局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北航站区总工程师麦麦提明·图尔迪买买提说。
项目建设过程中,建设者将绿色施工与文明工地创建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北航站区主楼的设计采用侧窗形式在出发层,侧向天窗将柔和的光导入室内、将热挡在室外,结合可开启的屋顶侧窗,上下贯穿的中庭有效地起到拔风作用。楼内结合本土植物打造绿色生态景观,有效改善了室内微气候。车库顶部结合覆土式景观,为车道边繁忙的交通环境提供了“绿肺”,达到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设计能耗低于同等规模机场的80%。
项目运用智慧运维平台等智能化子系统,为机场能源管理、设备运维、旅客服务等提供全周期技术支撑。系统监控上千台空调机组和风机,根据人流密度自动调节风量和空气温度,实现航站楼全空间用能可视化;2875个智能SPD模块实时监测航站楼雷击情况;近700台智能配电箱控制一万多个回路,实现“人来灯亮、人走灯暗”。
据悉,北航站区正式运行后,乌鲁木齐天国际机场飞行区等级指标达到4F,可起降空客A380飞机,终期旅客设计容量63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5万吨。
(秦梅花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