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孙越
清明过后的河南信阳浉河区,晨雾如轻纱般笼罩着连绵的车云山茶园。50余岁的制茶大师伍德军正手持竹筛,用指尖轻捻一芽一叶的嫩尖,端详着这批春茶的品相。
“露水未干时采的茶最鲜灵。”伍德军说道。在他身后的茶山上,采茶工的腰间竹篓渐满,青草香混着湿润山风,氤氲出信阳毛尖春茶季的繁忙景象。这片承载着2300年制茶史的土地,正以非遗技艺为支点,撬动着年产值超170亿元的茶产业。
从《茶经》到非遗工坊
在文新茶叶非遗传承基地的制茶工坊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文新手持竹制茶焙笼,将杀青后的茶青匀速甩入铁锅。他手腕翻动间,茶青在高温下逐渐成形,“抓条甩条的角度要准,手势要稳,机器能替代揉捻,但茶叶的‘锋苗’必须靠手感把握。”在他身旁,一台智能理条机的机械臂正同步模拟传统手势,用压力传感器实时捕捉茶叶弹性变化——这是传统技艺与科技融合的缩影。
刘文新从茶篓中拈起一撮成品毛尖,根根挺直如松针,白毫密布似覆雪。“上等毛尖的紧直度,是手掌与200℃铁锅30年磨合的成果。”刘文新说。
信阳毛尖制作技艺的千年脉络清晰可循: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将义阳(信阳古称)列为淮南茶区;宋代苏轼“淮南茶,信阳第一”的赞誉至今镌刻于茶博物馆石碑;至清末,“把子”工艺定型,形成“九锅八焙”的32道核心工序。
如今,这项非遗正在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飞向世界各地。拼多多2025年“农货节”数据显示,信阳毛尖非遗传承人店铺销量同比激增240%,其中“00后”买家占比65%。“孩子们最爱问炒茶故事,我们详情页新增了VR制茶体验。”茶农主播杨晓燕展示着单场50万元的直播战绩。
清明假期,在位于浉河区谭家河乡土门村的“周肖同茗”小院,28岁的肖珺景正在加班加点赶制信阳毛尖。肖珺景双手在铁锅中快速翻抖,嫩绿的茶芽随着祖传手法跳跃飞舞,茶香混着晨雾在院子里弥漫。“手掌的温度才是信阳毛尖隐形的工艺密码。”肖珺景告诉记者。
肖珺景从小在茶乡长大,家里世代制茶。其姥爷周祖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父亲也是制茶高手。大学毕业后,肖珺景回到家乡开始钻研制茶。她结合当地风土人情,拍摄了一系列短视频,科普茶功效、推广茶文化,在某短视频平台已收获2万多粉丝。“我想传承推广好信阳毛尖非遗手工炒制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茶文化。”她说。
从智能炒茶到区块链溯源
轻触屏幕,输入数据指令,智能化生产线便高速运转起来。在文新茶叶生产车间,只需在计算机上“一键式”操作,便可完成高温杀青、筛分、杀菌、揉捻、干燥等全部工序。
“现在我们的智能化生产线只需一个人操作,一天可以轻松生产1000斤干茶。而在过去,即使是由两位有经验又有体力的炒茶师协同配合,一天最多也只能炒制出20斤。”文新茶叶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黄运武介绍。
这条生产线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牵头,联合文新茶叶公司,在汲取传统信阳毛尖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制造出了独具信阳毛尖特色的智能化生产线。“这条智能化生产线的投入运行,标志着信阳茶叶生产迈入了从‘凭经验做茶’到‘看数字制茶’的新时代。”刘文新说。
当古老技艺遇上现代科技,信阳毛尖正经历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浉河区吴家店镇十八口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用视频监控、互联网通讯和智能化生产流水线的组合,实现了智能化生产、远程调控和移动端掌上数据传输。“在后期的封装打包环节,我们通过智能手机设置包装参数,不仅可以实时监控封包数量、重量和品质,而且可以直接将订单下达给指定的运输渠道,将茶叶及时送到消费者手中。”该公司总经理代君说。
在信阳,不仅有多家茶企进行了智能化升级,当地还成功上线“信阳毛尖521”区块链溯源体系品牌,让传统技艺“看得见、信得过”。由此,来自信阳毛尖“五云两潭一寨”八大名产区2.4万亩茶园的每一盒茶叶都拥有了“身份证”,消费者扫码即可查询产品的关键信息。全流程数字化监管,对茶农、茶企和消费者来说,都更加放心,也能让消费者和在这些茶叶背后的茶园产生情感上的连接。
从《茶经》记载的古老技艺到云端流转的数字资产,信阳毛尖在守护与创新中完成非遗的现代转化。“我们正努力让千年非遗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信阳市委书记蔡松涛说。
当晨雾再次漫上茶山,刘文新带着徒弟起灶炒制,智能车间的机械臂同步舞动,共同续写着这片东方树叶的千年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