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乾
位于故宫西六宫区域的长春宫院落,在历史上(约1861—1884年)曾为慈禧太后的居住场所。现存长春宫院落约建成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长春宫正殿(北殿)、体元殿带戏台(南殿)、东配殿、西配殿组成。相邻建筑通过游廊相连。而游廊的内壁,分布有18幅壁画。其中,长春宫正殿两侧游廊内各有壁画5幅,体元殿两侧的游廊内各有壁画4幅。各壁画高度相同,宽度各异,内容均以《红楼梦》为题材。各壁画的画面布局完整、细节生动,为古代宫廷少有的、以小说故事为题材的壁画。不仅如此,这些壁画还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红楼梦》在清朝被列入禁书,却得到以慈禧为代表的皇室成员喜爱。民国学者徐珂在《清稗类钞》里记载:京城有个姓陈的书商,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年间,偶尔获得两箱遗落的书。陈某打开箱子,发现里面是整部《红楼梦》的精楷手抄本,每页十三行,每行三十字。抄写的人在书页中间的缝隙处,各自注上了姓名,有陆润庠(晚清大臣)等好几十个人;而每一页上边,都有细小的红字批注,这些字竟然是慈禧太后写的。可见,慈禧非常痴迷《红楼梦》,不仅命令大臣手抄此书,还亲自在书中做了大量批注。
慈禧不仅喜爱阅读《红楼梦》,还喜欢模仿里面的人物。而长春宫院落内的十八幅《红楼梦》壁画,很可能是慈禧通过营造这种装饰氛围,来表达对《红楼梦》的喜爱。
长春宫正殿两侧游廊的尽头,各有一幅通景画,与其他的壁画不同。这两幅画采用的是焦点透视画法,画出顶棚、立柱、地面等内容,似乎是长春宫游廊的延伸。其中,正殿东端的通景画,画中人物背对观者,犹如进入大观园场景;而正殿西端的通景画,画中人物犹如围绕游廊一圈,欣赏《红楼梦》中各个情节后,面向观者,走出大观园场景。长春宫院落是真实的世界,《红楼梦》壁画则是虚拟的世界。二者通过这种方式,营造了一幅虚实交汇的场景。
通景画是清代宫廷中的一种大型装饰绘画,一般先在纸上绘制好,然后再贴在墙壁或顶棚上。从画法角度而言,通景画一般采用焦点透视法绘制,即将视角固定在一个位置上,来展示画面中近大远小的物景,并使得画面产生具有空间感、立体感的视觉效果。这种画法源于欧洲,由西方传教士引入清代宫廷。
长春宫的两幅通景画,由直线和建筑元素构成。这些看似平行的直线,在画心汇聚为一点,这点被称为“灭点”。与画心景物构成对比并互为补充的,是栏杆、立柱、墙体、顶棚等建筑元素。它们都指向远处,最终以线条形式,交汇在灭点。它所营造的建筑空间,清除了视觉范围内的各种障碍,形成向远处延伸的维度感和距离感。不仅如此,画中的建筑元素造型、色彩与长春宫游廊相同。观者站在正殿门口,向左右望去,看到东西两端的通景画时,很可能一时分不清究竟这是画还是真实的游廊,犹如做了一场太虚幻境的梦。
长春宫《红楼梦》壁画,为解读晚清时期的《红楼梦》传播文化、宫廷娱乐文化和建筑装饰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而其中的通景画,则是东西方绘画技术与文化的融合。(作者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