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侠 科技日报记者 滕继濮 实习生 郑好
近日,一架50公斤级氢能源无人机在成都青羊航空新城完成30小时跨昼夜连续飞行,创下国内续航新纪录。这架由航空工业成飞联合清华大学研发的飞行器,突破了氢燃料电池飞发控一体化关键技术,标志着青羊区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创新突破。
据悉,四川成都青羊区作为全国最大航空产业集聚区,依托航空工业成飞、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等“国字号”链主企业和创新平台,正加速推动航空技术向低空经济转化。在青羊工业总部基地,东科信航空的无人机起降平台液压系统调试、空域空间公司的激光雷达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一系列创新成果正在为低空经济注入新动能。
此外,以成飞某型战机飞控系统为原型开发的无人机导航模块已通过航空国创中心转化落地,东科信公司将航空地面维修技术迁移至无人机起降设备领域,填补了行业空白。青羊经开区通过“链主+平台”模式,促成军工资源向低空经济领域溢出,形成了航空软件赋能无人机集群算法、航空精密产线转产核心部件、机场开放空域验证新技术等转化模式。
在低空经济赛道上,青羊区的高科技布局也正在加速。成都中远创视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了射频微波领域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突破,其产品在无人机、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展现出显著竞争力。该公司研发的2-18G宽带变频组件和氮化镓功率放大器芯片系列,已广泛应用于无人机集群通信、远程遥控等场景。
为支撑低空经济发展,青羊区还构建了“研—转—用”全周期体系。通过“3+6+N”科创平台体系,吸引12个实验室、26个研发团队入驻,推动军工技术民用化转化。同时,青羊区出台政策支持低空经济发展,建成院士创新工作站8个,引育高层次人才544人,航空产业人口达3.2万人。
记者了解到,随着氢能无人机续航纪录的刷新,青羊区正以航空基因驱动低空经济新赛道,从“实验室突破”迈向“生产线量产”,为低空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