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通讯员 郝冬铭
加工贸易作为外向型经济中的重要贸易模式,在“稳就业、稳外贸、稳外资”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辽宁大连共有加工贸易企业1100余家,涵盖了船舶制造、化工、服装、电子等多个行业领域,成为全国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承接地。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用好加工贸易政策优惠的同时,推动相关产业向技术密集型、高端价值链转型升级,成为不少外贸企业发展的新方向。
用“好”政策助外贸拓量
辽宁金发科技有限公司坐落于辽宁省盘锦市,是一家生产危化品、塑料制品、合成材料等化工产品的企业。近日,因业务拓展需要,该公司来到大连海关所属金普海关加工贸易审核作业中心,就出口业务由一般贸易方式向加工贸易方式转型时遇到的政策难题开展咨询。
“我们公司自开拓出口业务以来,海外的订单量非常可观。经过初步研判,加工贸易模式有助于我们降低成本、扩展出口市场,但产品生产工艺是否适合加工贸易业务模式、加工贸易手册如何办理、单耗如何备案等,都令我们一筹莫展。”辽宁金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俊表示。
接到企业咨询后,金普海关发挥“审核中心+属地海关”协作模式,点对点、面对面为企业提供前期备案和后期核销全流程业务指导。经综合研判,辽宁金发科技有限公司适用加工贸易模式进口丙烷70万吨,出口ABS、丙烯腈等化工产品80万吨,预计全年可节约经营成本近200万元。
结合大连市产业发展实际,金普海关综合运用“关长送政策上门”等服务机制,主动到企业开展调研,确保有转型开展加工贸易业务的企业尽享优惠政策。
“根据汽车零部件配套行业特点,金普海关主动向我们解读加工贸易政策文件,将13种进口料件转型为加工贸易监管模式,指导我们享受加工贸易集中内销的政策红利。转型后,每年可节省资金474万元,有效降低经营成本。”大众汽车自动变速器(大连)有限公司物流部经理王元说道。
“我们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对企业的原料来源、生产工艺、成品种类等信息进行深入调研,为企业适配最优的加工贸易政策,真正让企业转型无忧。”金普海关加工贸易一科副科长遇敏表示。
做“好”创新促外贸提质
大杨集团是大连市服装龙头、我国最大的西服出口生产加工基地。近年来,面对严峻的竞争形势,大杨集团主动求变,对生产线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多品种、小批量、高品质、快速反应的定制化生产模式。
“不同于批量化服装,定制化服装料件品种非常多,加工需求也是五花八门。以这批西服为例,有些内衬是定制的花纹,有些纽扣要求特殊材质,更有一些超长等特体西服。同时,定制化服装往往来自个人订单,交货期非常急,对我们生产管理和通关时效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大杨集团总经理胡冬梅说。
企业有需求,海关有回应。聚焦定制化服装“短生产、急交货、零库存”特点,金普海关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推出服装加工“单量单裁”单耗管理模式,实施“风险研讨、分类审核”作业模式,有效保障了大杨集团等企业加工贸易定制化服装出口需求。
目前,金普新区共有9家企业开展定制化服装出口业务,定制化服装交货时间从10天降低至3天,利润提升4到5倍,助力辖区加工贸易产业向定制化、高端化转型升级。2024年,金普海关监管“定制化”服装出口230万件,金额9.8亿元。
此外,针对大连固特异轮胎有限公司等部分企业存在的与国内其他工厂料件互为短缺、需频繁串换的情况,金普海关委派业务骨干深入企业调研,推动企业实施进料加工保税集团政策。该模式下,企业实施整体集中管理库存模式,无需办理外发加工备案申请,预计每年为企业节省资金占用1600万元人民币。目前,金普海关已培育4家企业集团开展加工贸易保税业务,并配套制定了完善的监管机制。
据统计,今年第一季度,金普海关共监管加工贸易备案进口货物38.5亿元,出口货物1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