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洪敬谱
眼下正值蓝莓成熟的季节。4月11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安徽省怀宁县公岭镇公岭社区幸福海岸蓝莓基地的温室大棚,一串串蓝莓缀满枝头,饱满的果实显得格外晶莹透亮。
“这种在暖棚里栽培的模式又叫‘基质避雨栽培’,每年能有8个月成果期,亩产可达2500斤。”基地负责人刘观天告诉记者,多亏了安徽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安农大”)专家的帮助,蓝莓收益实现“芝麻开花节节高”。
近年来,在安农大等科研单位的支持下,怀宁县蓝莓产业实现了从传统种植向现代化全产业链转型,产量逐年增加,品质不断提升。目前,怀宁县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县级蓝莓种植区。
校地合作,共建蓝莓技术服务平台
怀宁县地处北纬30°附近,生态优越、气候湿润、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是蓝莓种植的天然基地。
不过,自然禀赋只是蓝莓丰产的先决条件之一,畅销全国的优质鲜果,离不开科学选种与技术赋能。
为此,怀宁县与安农大深度合作,于2020年4月共建安农大皖西南综合试验站(以下简称“试验站”),利用安农大的科技人才力量帮助怀宁县及皖西南地区发展蓝莓等主导产业。
试验站站长徐支青介绍,试验站于2021年10月建成投用,总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拥有办公楼、实验楼、宿舍楼、多功能厅、温室大棚、农机库等设施,并配套500亩试验示范基地,建有土壤农化、生理生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组培等实验室。
蓝莓产业要想发展好,良种至关重要。依托试验站,安农大与怀宁县共建怀宁乡村振兴高校协同技术服务中心、省级绿色食品(蓝莓)产业科技特派团、怀宁蓝莓科技小院(以下简称“科技小院”)等多个重要平台,帮助当地蓝莓种植户选种育种和提供技术指导。
“试验站成立以来,聚焦蓝莓全产业链技术攻关,完成100余个品种筛选,保留奥尼尔、绿宝石等20余个优质品种,选育出‘怀莓1号’‘怀莓2号’两个适宜本地地理环境的新品种。”徐支青说。
为了提升种植技能,试验站先后培训当地种植户和技术能手3500多人次,集成示范蓝莓优质丰产、绿色栽培等“四新”技术20余项,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近百次,服务经营主体数量近30家。
此外,试验站在当地推广水肥一体化、纯基质栽培等数字智慧种植模式,新建30亩标准化种质资源圃和10亩高产示范区,通过避雨栽培等技术使蓝莓上市时间提前3个月,品质提升10%以上。
科技赋能,推动蓝莓产业升级
走进安徽独秀山蓝莓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独秀山公司”)展厅,蓝莓果汁、蓝莓果酒、蓝莓干等近20个品种的蓝莓深加工产品映入眼帘。
“在科技小院专家的帮助下,我们产品的品种越来越丰富,品质越来越优良。”独秀山公司总经理陈宏兵对记者说。
2022年,依托试验站和独秀山公司,科技小院在怀宁县成立。安农大食品与营养学院教授高学玲担任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安农大食品与营养学院副教授王宇担任科技小院负责人。小院拥有团队专家6人,入驻硕士研究生9人。
王宇介绍,随着蓝莓鲜果消费市场的日趋饱和,蓝莓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蓝莓精深加工,实现蓝莓高值化利用。“科技小院团队以生产一线问题为导向,通过长期扎根企业生产一线,跟踪蓝莓加工全流程,帮助企业解决痛点问题。”王宇说。
针对果汁加工,科技小院师生研发超声波辅助萃取协同生物酶解技术,使花色苷和风味物质浸提效率提升30%以上;针对果酒加工,发明采后干化原料预处理协同混菌发酵技术,开发出高花色苷高香蓝莓酒产品;针对蓝莓果渣花色苷再利用问题,发明了基于壳聚糖衍生物及天然材料的蓝莓花色苷纳米包封体系,显著提升花色苷对高温、光照等环境的耐受性。
“利用以上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小院团队与企业共同研发出高花色苷蓝莓汁、高香蓝莓酒、蓝莓白兰地等系列优质产品,带动了县域蓝莓产业由一产向二三产转化。”王宇说。
怀宁县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卢秀兵告诉记者,试验站通过种质资源优化、智慧农业推广等方式,使当地蓝莓亩产提高20%,带动100余家种植企业标准化发展。
“在试验站的帮助下,我县蓝莓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县蓝莓种植面积达9.3万亩,综合产值突破85亿元,带动154个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年均增收超10万元。深加工企业开发果酒、酵素等20余种产品,延伸产业链,创造就业2000余个岗位。”卢秀兵说。